知青邢旗:草原勘察好“管家”
2009年12月04日 10:46内蒙古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站在草原监测图下,邢旗有一种成就感

○ 杰出内蒙古人之——2007年“十大杰出人才”系列

2009年对于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前院长邢旗来说,是收获的一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内蒙古杰出人才奖获得者……

2009年对于这位奋战在草原一线的“科技元老”来说,也是最难忘的一年。在40年风雨兼程后,她卸下了一把手职务。退休后的她本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可她却坚决留在草原勘察第一线,为无限眷恋的职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知青扎根草原

1968年8月,在北京女二中这个重点中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让每一个热血青年燃烧在时代激情中。20岁的邢旗就是其中一员。

那时,她心中无数次地描绘要去的知青点。而最期望去的就是内蒙古,因为那里有心中梦寐以求的草原。尽管生在北京,但是邢旗的骨子里有一种难解的草原情结。那里是父亲成长的摇篮,身为蒙古族的父亲是在科尔沁草原长大后才考学到北京的。

就在那个月,她和很多同学一样,上山下乡。起先,组织安排到巴彦淖尔的磴口。“那是农区,看不到草原。”邢旗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遗憾。

可是,让她意外的是,坐上火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青点是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这是一个画一样的地方,嫩江就从村子旁边潺潺流过。一望无际的桦树林里,各种不知名的花草掩映其间。在她心里,这里不亚于人间仙境。

在这里,她和知青们一起住土房、睡土炕,学会了打草、割麦、挑水、养猪、放牧、挤奶……与城里生活相比,条件差了很多。不能洗澡,不能穿干净衣服,不能打扮。面对落差,她也曾经后悔过。

天长日久,城里人的那种优越感渐渐褪去,她慢慢喜欢上这里,喜欢这里厚道的老乡,纯朴的民风,如画的风景。

5年后,一同来的知青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回城,可她却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深。她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这里。1973年,有很多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她也报了名,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专业。三年苦学后,她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呼伦贝尔草原。

鞋底子下跑出的成果

草原勘察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被人称为女子的“禁地”。但外柔内刚的邢旗偏不信邪,“既然选择了草原,就要扎根草原。”

1976年她被分配到呼盟草原站工作,每年都有数月在草原搞草原调查规划、草地保护和人工种草方面的科研和推广工作。

夏秋季是他们工作的重点季节,晴天她带领大家忍受着蚊虫的叮咬,精心观察并登记;雨天她经常冒雨推车前行在泥泞的草原便道上;晚上不在牧民家投宿就在办公室桌子上休息。无数次她们在草原上饥肠辘辘,无数次半夜迷了路,是热情的牧民将他们请进蒙古包。6年里,她的脚步踏遍了呼伦贝尔大地,成了草原科技战线上一名高技能人才。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连年干旱、过度放牧、草原建设和保护投入不足等原因,内蒙古部分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出现牧民养羊多、增收难的现象。邢旗说,内蒙古的草原退化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尤其是在半农半牧地区,如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通辽等地,由于超载和过度开发草场,草原不堪重负,退化严重。到了上世纪90年代,锡盟、达茂旗、四子王旗等地草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有的地方赤地百里,牲畜白骨遍野。那一幕幕成了她无法抹去的心痛记忆。

1982年,在乘火车一路西行去呼和浩特途中,望着窗外“北风卷地百草折”的景象,邢旗的心里产生一种强烈责任感,作为草原工作者,让草原变绿才是大事。

改变原始的牧业生产方式,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草畜矛盾是邢旗一直关注的课题。她常年下乡到牧区进行草原畜牧业方面的科研及项目推广工作,在优良牧草引种栽培、退化草原治理、草原资源调查、草原动态监测、草原工程规划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技术成果,在一些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上具有开创性和实用性,成为本行业学科带头人。

在她主持下,设计院还在锡盟南部和中部地区进行划区轮牧项目试点,后来逐渐在全盟、全区推行,这种操作简便、投资不大的恢复生态办法有效解决了草畜矛盾,受到牧民普遍欢迎。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邢旗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农业部“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几年间做了大量的野外工作,几乎走遍了北方牧区,克服了野外风餐露宿、高山缺氧、沙漠灼热等困难,行程几万公里,圆满地完成了项目任务。

2002年夏,内蒙古草原勘查设计院对锡盟的草原植被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多年生植物几乎没有了,只有一年生植物还在顽强坚守。更让她担忧的是,一些拔地而起的烟囱让刚刚恢复的脆弱草原再次蒙受创伤。“在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会越来越凸显,如何统筹好发展与保护将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为全国开展草原调查

提供经验

一直以来,内蒙古的草原面积是13.2亿亩,而草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全面掌握草原现状、真实盘点草原家底是关系到我区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这个神圣使命落在内蒙古草原勘查工作者的身上。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内蒙古已经进行过4次草原资源普查,邢旗参加了两次。在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次普查中,她和团队用8年时间摸清了全区101个旗县的草原家底,并以资源分布图、统计材料、报告形式科学展示了草原现状,基本查清了天然草地的年、季、月变化规律。

在2000年至2005年的第四次普查中,邢旗带领科技人员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对全区12盟市101个旗县的草原面积、生产力、退化沙化等情况进行摸底,此项工作使我区成为全国首次应用3S技术进行草原动态监测的省份,为草原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农牧民增收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主持建立的草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草原面积、生产力、草原灾情、草畜平衡的动态监测及信息管理。

她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边研究边应用,为全国开展草原调查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受到农业部及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赞誉,先进经验在全国多次进行了交流。

从1997年至今,由她牵头陆续承担了“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规划”、“内蒙古黄河中上游草原生态建设规划”、“内蒙古生态畜牧业十五规划”、“内蒙古种草休牧项目建议书”、“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规划”、“内蒙古退牧还草规划”等400余项自治区规划项目,完成了自治区二十个重点旗和示范旗(县)畜牧业“双增双提”规划;编制了多个旗县草原生态建设草原畜牧业发展可研及实施方案,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次获得奖励和好评。

邢旗从事草原专业技术工作30多年来,编辑出版专著及论文集8部,编制地方和行业技术标准8项,发表论文40余篇,编制规划、可研报告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及丰收奖15项。编制农牧民培训教材30余万字。

2009年,邢旗又接到一个新的艰巨任务,那就是用卫星遥感对草原进行第五次摸底,为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做基础工作。同时,手里还有多个国家及自治区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她坦言,在自治区提出创“草原碳汇”的大背景下,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

首席记者 唐捷报道并摄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唐捷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