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知青往事:拿书籍换青菜的一段荒唐岁月
2009年10月19日 13:14深圳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们村子在川里,有渠,有机井,常年种着十几亩菜地,时鲜蔬菜吃不完。原上缺水,水井十多丈深,又浇不上渠水,不能种菜,村里常派大车到我们村买菜,回去分给社员,夏收时,人忙车忙,队里不来买菜,村人便吃不上菜,我们就到原上卖菜。凌晨三点起床,把架子车打足气,带上水壶,到菜园子装菜,茄子、豇豆、辣椒、黄瓜、小葱、韭菜、芫荽、西红柿……装满车,村人还在梦中,我俩一人拉一车菜就上路了。同伴是位二十多岁的社员,按村里本姓的排行,我称他六哥,他是个机灵人,耍秤杆这活儿,人太木讷不成。

一路北行,朝霞微露,已入乾县地界。进村后,车停在当街,吆喝一声“卖菜哩——辣椒、韭菜、豇豆、黄瓜哩……”妇女们闻声,立时挎着篮子围上来,挑挑拣拣,有掏钱买的,有用麦子、玉米、麸子、黑豆换的,六哥看好成色,约完菜,让我按行市换算出斤两,再约粮食。早饭前,已过了两个村子。六哥指着前边一个村子说:“到我二姨家了,咱们吃饭去。”吃罢饭,六哥每样菜抓了一些给他二姨,把水壶灌满开水,我们又上路。

村口有座小院,背依涝池,独立在道边。门漆剥落,院墙塌了半截,一棵皂角树探出树叶,左边门框尚存半副白门联“凄风苦雨百年愁”,格外醒目。大门敞着,影壁墙后款款走出一位少妇,穿一双白鞋,模样俊秀,神态怡然,衣着气质,不像此地人。她手里拿着一摞书问我们:“书能换菜吗?”六哥说:“不能,只换粮食。”我看她失望的表情,忙说:“我看看是啥书。”她把书递给我,翻了翻,是七册1966年以前的中学课本,有两册《语文》、两册《地理》,全用牛皮纸包了书皮,没卷边折页,很干净;三册合订在一起的初中《中国历史》,1952、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庚序、王芝九编著,马宗尧、刘小厂绘图,繁体字竖排,合计旧币6200元,书页上有红蓝钢笔划线和眉批夹注,封面封底磨边缺角,品相不及前几册,但书页完整,历朝疆域地图、帝系表、分册大事年表一应俱全。我连说“能换、能换”。她问我:“怎么换?”六哥瞪我一眼,我不理他:“各样菜随你挑,不论价,一本换一斤。”她拣了四条黄瓜和一些辣椒、西红柿,她拿着黄瓜,我用秤盘盛着辣椒、西红柿,送进院里。院子不同于当地民居,没有前院,当院三间北房,两间厦子,格局和材质都很简陋,树下停着一口新漆的棺材。返身走时,她说了声“谢谢”,我顿感惊奇,此地人从不说这两个字。

出了村子,六哥说:“这家主人姓周,是从外省下放来的,虽说是回原籍,本村已没了近亲,队里给了块宅基地,风水不好,五年没了两位老人,老伴儿又得了癌症,刚才换菜的女子是他的独生女儿,招了个上门女婿,是咸阳知青。他家太穷,以前我来卖菜,她也拿旧书报换,我没答应。”我说,菜钱我出。六哥说:“哪能让你出钱,就当是送你的知青朋友了。”

隔几日再过此村,我在村口一声吆喝,周家女婿提着篮子出来,手里拿着三本书给我看。一本没头没尾、繁体字竖排、人民出版社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本何干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第1版《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一本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版、精装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我问他:“这书是谁的?”他说:“我岳父的。”我把书还给他:“大哥,给老人家留着吧。想吃什么菜,你随便拿。”他各样菜挑了点儿说:“我岳母日子不多了,她是大城市人,不习惯此地的饮食,除了给她吃点儿新鲜菜,也无法尽孝了。看你是个爱书的人,你拿去看吧。日后路过我家,进门歇歇脚。”作者:范福潮

黄瓜   辣椒   六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范福潮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