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晚清新政第一人 君主立宪头号拥护者
2009年06月21日 16:01书摘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农副业方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保定创立农务局和农事试作场,购买农业机器,聘请日本人指导,经营保定郊区二百余万株桑秧和小站四百余顷稻田。农务局附设农业学堂,教授蚕桑种植及糖酒制造之法。此外,该局还曾开展农产品评会、试办农会、劝导种树等活动。

金融方面,设有银元局、官银号等。

教育方面的改革,围绕废除科举进行。光绪二十九年二月,袁世凯与张之洞联衔上疏,指出“致治必赖于人才,人才必出于学校”,“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建议将各项考试取中名额按年递减,分两、三科减尽。以往举贡、生员按不同情况,令其分别入新式学堂、速成师范学习,或另给其他出路。光绪三十一年七月,袁世凯领衔与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端方联名上折,指出目前“危迫情形”,“实同一日千金”,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数十年后,人才始盛”,因请立即停止科举,推广学校。清廷允准,谕令所有乡、会试和各省岁科考试一律停止。从此,科举制度永远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打破了中国一千二百多年来以科名选拔官僚的体制,为推广新式学校教育从制度上扫清了障碍。光绪二十九年,袁世凯设立学校司(后改学务处),督办全省教育。学校司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育、编译三处及研究所,研究学校编制、教授方法;派遣查学员考核官绅办学情况;通令各地成立劝学所、宣讲处、阅报所,进行引导宣传;通令各州、县自筹资金,分期分批组织士绅赴日本考察教育,了解各类学校的编制、组织、教育学、管理法等。为兴办学校,普及教育,尽力设法筹拨公款,并劝导地方出资办学,袁世凯亲自捐款两万元助教。为解决新式学堂的师资问题,袁世凯聘请美国人丁家立担任高等学堂西学总教习,令其在天津大学堂学生中选拔优等生充当府设中学堂教员;设师范学堂,并选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教育。到光绪三十二年上半年,袁世凯奏报已开办各级各类学堂如下:

北洋大学堂1所,高等学堂1所,北洋医学堂1所,高等工业学堂1所,高等农业学堂1所,初等农工业学堂及工艺总局附设艺徒学堂21所,优级师范学堂1所,初级师范学堂及传习所89所,中学堂27所,高等小学堂182所,初等小学堂4162所,女师范学堂1所,女学堂40所,吏胥学堂18所。此外,尚有客籍学堂、图算学堂、电报学堂各1所。注册入学人数共8。6万人,连同武备、巡警等学堂,总数不下10万人。

据学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统计,直隶办有专门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处,中学堂30所,小学堂7391所,女子学堂121所,蒙养院2所,总计8723所,学生16。4万多人,人数位居全国第二;学务资产四百八十万两,名列全国第一。直到民国初年,直隶教育仍保持优势,这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以上种种,均可看出,袁世凯身上的维新基因全面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对改革维新的倡导与涉及领域同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全无二样。如果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改革维新的力度、广度、深度,较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不但打了雷,还真正落下了雨点。其原因,正如一位采访过袁世凯的美国记者所指出的,袁世凯所推动的改革维新不是要“立即引起新旧体制的决定性对抗”,而是“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的改革维新。

这一改革维新的极致,是倡导立宪。袁世凯奏请“考求各国宪法,变通施行”。不久,清廷颁布上谕,宣布派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军机大臣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绍英等五大臣携带随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经费难以筹措,袁世凯带头认筹,慷慨从直隶拿出白银十万两,并允诺以后每年筹款十万两,作为出洋考察经费。又奏请派遣官绅游历日本,开启民智,为将来实行地方自治做相应准备。清廷随即谕令奉天、直隶同时试办地方自治。

然五大臣由北京启程之时,发生了革命党人为抵制清廷假新政而制造的爆炸事件。五大臣出洋考察被迫改期缓行。一些官员更加感到立宪的必要与紧迫。如端方在致上海报界电中说:“炸药爆发,奸徒反对宪政,意甚险恶,然益证立宪之不可缓也。”袁世凯却改变了策略,似乎成了立宪的阻挠者。载泽抵达英国伦敦后,出使英国大臣汪大燮曾问他谁是阻挠立宪之人。载泽愤而作答:“小阻盛宣怀,大阻袁世凯!”袁世凯实际上是在审时度势、掂量立宪派、革命党等各方面的力量,他在奏对时的一句话泄漏了天机:可有立宪之实,不可有立宪之名。

五大臣还是分批出洋考察了。考察归来,五大臣一致奏请实行立宪。袁世凯见实行立宪已成定局,“以为此种好机会,略一布置,即可成功”,又改消极为空前积极。他向政务处建议:中央政府五品以上官员均应参议要政,预立上议院基础;各州、县有名望的绅商俱应参议地方政务,预立地方自治基础;预备立宪先在一省试办,逐渐推广,并自告奋勇,提出将直隶作为试点之省。他面奏慈禧太后,立宪应先组织内阁,从改革官制入手。他逢人即称:“官可不做,法不可不改”,“当以死力相争”!“有敢阻立宪者,即是吴樾”,“即是革命党”!清廷宣布“仿行宪政”、设立载泽主持的编制馆后,袁世凯将自己的亲信孙宝琦、杨士琦、张一膳、金邦平等安插进去分别任编制馆提调、起草员,实际控制了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一个多月后,袁世凯等人拿出了初步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立资政院与责任内阁。关于资政院,袁世凯曾说:

近日民智渐开,收回路矿之公电、告讦督抚之公呈纷纷不绝,若听其漫无归宿,致人人有建言之权,时阅数年,政府将应接不暇。

国民义务以纳税为一大宗,现在财政艰难,举行新政,何一不资民力?若无疏通舆论之地,则抗粮闹捐之风何自而绝?营业税、所得税等法必不能行。

惟专设一舆论总汇之地,非经由资政院者不得上闻……通国之欲言于政府者,移而归诸资政院,化散为整,化嚣为静;又限制该院只有建言之权,而无强政府施行之权,使资政院当舆论之冲,政府得安行其政策,而民气疏达,亦不致横决难收,保全甚大。

也就是说,将资政院作为疏泻舆论的清议机构,一方面使“民气疏达”、“化嚣为静”、“不致横决难收”;一方面“无强政府施行之权”,政府仍“得安行其政策”。关于责任内阁,按照袁世凯设计的方案,皇帝发布谕旨须经内阁副署,不经内阁副署谕旨不发生效力,也就是以责任内阁专制取代昔日的皇帝专制。具体而言,则是由总理大臣、副大臣代替皇帝行使职权。而袁世凯的野心和美梦是继控制京津军警力量后,进京与庆亲王奕?共同组阁,拥庆亲王奕?做国务总理大臣,自己做副总理大臣,夺取皇权,控制朝政,防止年迈的慈禧一旦故去之后,光绪帝对其出卖戊戌维新之举进行报复。

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次政治权力的再分配,牵涉到所有政治集团和官员的切身利益。袁世凯的野心和美梦招致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守旧派以军机大臣铁良为代表,表示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又不可”,“固非不可;但以中国现在情形论之,其事可言不可行”。

袁世凯   晚清   新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研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