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对外的结果
2009年07月07日 22:1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收复新疆的胜利,在中国抵抗外来侵略史上是不可多得的记录。因此很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下这次西征胜利的原因。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在于战争的正义与否,人心的向背如何。收复新疆之役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首先在于战争的正义

性质,如左宗棠所说,“夫西征用兵,以复旧疆为义,非有争夺之心”[47]。在阿古柏残暴统治下的新疆各族人民,日夜盼望回归祖国怀抱,南疆一带更广泛流传清军快要入疆的信息,“喀什伽师地方有个农民在犁地撒种时,有人问他:‘喂!朋友,请问你在种什么?’那个农民回答说:‘还要种什么?种的是赫太依(意为汉人)’,问话的人微笑着高兴地走了。”[48]有的人不堪迫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逃往内地,赴北京呈报情况。大军入疆后,所到之处也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一八七六年七月底,清军挺进古牧地,“吋屯地乏水,军渴甚。锦棠询土人,知黑沟驿上黄田有积泉”[49],遂进袭黄田,取得了入疆第一的胜利。一八七六年秋,吐鲁番地区“缠回”(维吾尔族)阿哈默特投奔张曜军,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情报[50]。一八七七年春,清军围困达坂,“城中投出缠回报称:安夷盼援不到,官军锁围日偪,群议突围而走。”刘锦棠得知后传令严加防范,“夜间列燧照耀,光如白昼”[51],破坏了敌人的突围计划,达到了全歼的目的。当刘锦棠挥戈南指时,饱受阿古柏暴虐统治的各族人民,“皆日夜延颈,拭目盼望”清军[52]。“军行所至,或为向导,或随同打仗,颇为出力”[53]。保证了部队继续前进。当白彦虎狼狈窜至拜城时,城内人民“即闭城门,白逆攻之未下”[54];清军进抵阿克苏,“城内缠回十数万,则皆守城以待官军者”[55]。在清军节节胜利的凯歌声中,和阗伯克呢牙斯还据城起义,并进攻叶尔羌,牵制了伯克胡里的力量。清军收复新疆的斗争,不但得到维族各阶层的支持,也为其他各族人民所拥护,如由喀喇沙尔避居博尔吐山的蒙古“台吉”扎希德勒克,听说大军进抵托克逊,立即赶赴该城,向刘锦棠领受机宜。清军南进后,他“随同驰驱,于地势险夷、贼情虚实、水道深浅.据实备陈”[56]。又如从伊犁逃出的锡伯族人民在喀尔博户一带屯田储粮,大军进抵乌苏,他们就送粮食到营中以供军用。

为收复祖国疆土、驱逐侵略者而战,符合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也是广大士兵的心愿。出关大军上下一心,士气高涨,“万里长驱,每营仅发四个月盐菜,无却步者”[57]。本来进军新疆,条件很艰苦:耍跋涉于戈壁之上,天山之巅;要忍受吐鲁番盆地的酷暑,要经历“霜冻凝积”的寒冬;有时因敌人决水,要泅渡一片汪洋,有时因前进断粮,又面临忍饥挨珧。但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清军仍能坚忍不拔,所向披靡。南疆西四城克复后,清军更深入人迹罕到之地,攀缘石壁、冰梯,追歼残敌,“四昼夜驰八百余里,人未交睫,马未卸鞍,接仗时犹复倍祁抖擞,愈接愈厉”。[58]事实说明,战争的正义性质激励着清军广大将士奋勇杀敌。

左宗棠要求西征将士保持良好的军纪以及采取正确的俘虏政策,是胜利进军的第二点原因。对于部队的纪律,左宗棠三令五申,十分重视。他指示各军:“回部为安酋驱迫,厌乱久矣。大军所至,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此其时也。”[59]在给嵩武军统领张曜的信中一再告诫:“此次大军所至,非申明纪律,严戒杀掠不可。如能以王土、王民为念,则南八城易复而亦可守矣!”[60]对每一支开赴前线的部队,左宗棠都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咛,说明军纪好坏直接关系民心的得失,战争的胜负,乃至新疆今后的“长治久安”。易开俊所部由吐鲁番开赴库车一带填防时,左宗棠在信中指示说.“麾下所部虽皆劲旅,然于纪律一切,能否恪遵无误,究未可知。此次进驻库车,尤宜时加申儆,勿稍宽纵,致失民心。”[61]对主力刘锦棠部,左宗棠虽较放心,但还是谆谆嘱咐:“此次如能遵行军五禁,严禁杀掠奸淫,则八城回民如去虎口而投慈母之怀,不但此时易以成功,即后此长治久安亦基于此。”[62]这就把严整军纪提到了“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左自己说,“此次大军所至,秋毫无犯”[63]可能有些夸张,但清军所到之处,当地人民“望风投命”,“各城阿奇木、阿浑、玉子巴什携酒酪,献牛羊,络绎道左”[64]。这说明入疆清军的纪律确实是较好的。对某些不守军纪的部队,一经发现,左宗棠立即采取断然措施予以处置。吐鲁番之役,发生过蜀军统领徐占彪纵兵扰掠的事,左宗棠立即将该部从前线撤回,并拟将徐撤职。

为瓦解敌军,一清军还采取了正确的俘虏政策,收到良好效果。对达坂之役的一千二百名战俘,除将二百多名安集延人送到肃州监禁外,其余战俘,刘锦棠“均给以衣粮,纵令各归原部”,俘虏们“皆惊喜过望,踊跃欢呼而去”[65]。事实证明,释俘政策是成功的。阿古柏对放回的俘虏大伤脑筋,“杀其数十人,监押一半,余俱潜逃回家”,使得本已不稳的军心更加涣散。“各城缠回,畏官军之威,感官军之德,愈恨帕夏,不服其约束。”[66]清军从吐鲁番之役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效抵抗,正确的俘虏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新疆一举克复的第三点原因,是清军统帅部制订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左宗棠进兵新疆的基本战略是。“先北后南”,“缓进速战”,其作战原则是。“广储粮草,杜其窜路。然后相机大举,聚而歼之,乃为一了百了之计。”[67]“先北后南”,是从空间角度说的。当时,阿古柏主力集中于南路,北路则由后来归附的白彦虎、马人得驻守。“大抵新疆贼势,北路轻而南路重”[68],如果先攻北路,对整个战局发展将十分有利。首先,可以避实就虚,在突破敌人薄弱环节后再进行决战,这样就可以先声夺人,鼓舞士气。第二,可以分散敌人兵力,将阿古柏的一部分军队在北路聚而歼之,为挺进南疆创造条件。第三,占领北路后,取得了前进基地,解除了南下大军的后顾之忧,从而造成从东、北两面夹击南疆敌人之势。

“缓进速战”,是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即在每一战役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匆忙进兵,一旦军事行动开始,就要速战速决,不拖泥带水。左宗棠自信“如果缓进急战,慎以图之,西事或犹可为耳!”[69]比如古牧地之战,是双方主力第一次交锋,只用了一个星朔。达坂之战,是一次漂亮的歼灭战,只用了四天。从三个大战役来看,收复北路用了三个多月,收复吐鲁番不到半个月,进克南路只用了四个半月,总计也不过八个多月。但海战之前的准备却花费较长时间。从一八七四年九月,左宗棠任“督办关外粮饷转运事宜”到正式作战,其间共一年半,从督师肃州到进兵北路,相隔两个月;从收复北路(一八七六年十一月)到进攻吐鲁番(一八七七年四月),则休整了半年;从收复吐鲁番地区(一八七七年五月)到进军南路(一八七七年九月),又准备了四个月。每战之前,左宗棠对后勤供给(包括军粮、军火、军装的供应)都做了仔细筹划,对进攻部队(包括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截击部队和防守部队之间的配合做了安排,对进攻叫机的选择做了周密考虑(如尽量避开寒冬、酷暑)。同时,左宗棠还注意了失地收复后的善后工作,如召集流亡,奖励开垦等。当然,准备工作中也有失误的时候,库尔勒断粮就是一例。

总之,“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作战方针。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收到了克敌制胜的效果。

清军西征胜利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比较充分。正因为有了准备,才能稳操胜券。关于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本文第一部分已做了论述,这里就不多讲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杨东梁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