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新儒家的乡村“复辟”
2009年04月29日 21:14国家历史杂志 】 【打印已有评论0

1938年1月24日,蒋介石以“丧师失地”等罪名将韩复榘处死,为时7年多的蒋韩矛盾画上句号,同时落幕的,还有梁漱溟苦心经营7年的乡村建设。此时的梁漱溟可能更能体会到,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从事种种社会改良实验的艰难与艰辛。

1937年11月29日,济南城外千佛山,梁漱溟和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进行着一场艰难的谈话。此时,日军已迫近黄河北岸,远程炮弹越过济南城区直打到千佛山脚下。济南城弥漫着战争的阴云和百姓恐慌的情绪。

焦急万分的梁漱溟耐心地向韩复榘阐述着他的抗战方案——这显然已经超出了他所负责的乡村建设范畴,他希望说服韩坚守山东,组织军民团结抗战。此时的韩复榘去意已定。

抗战爆发以来,已算不清有多少次这样的劝谏了。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此掏心掏肺的劝谏,到底是为了保护他苦苦坚持7年的山东乡村建设,还是仅仅出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民族大义?

无论如何,随着韩复榘的撤离,梁漱溟的山东乡村建设实验夭折了。这也是包括乡村建设在内的种种民国实验的悖论:在种种主义、理想之下,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指向复兴国家、避免沦亡。它们需要时间,但沦亡的威胁又是这么紧迫。最终,它们只能在隆隆的炮火声中,仓促收场。

选中邹平

事实上,1931年1月,当梁漱溟去济南会见韩复榘时,他对未来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就已经疑虑重重。这种依靠地方军阀的实验,他已经失败了两次。

1928年,老朋友李济深在广东主政,邀请梁漱溟去广东进行村治实验。但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广东的政局就发生了变化,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梁漱溟的实验遂成空中楼阁。

1929年梁漱溟北上考察各地乡村建设,经过河南,恰逢梁仲华等人正在搞村治学院,梁漱溟应邀参加他们的活动。这一次的支持者是冯玉祥,也包括冯的老部下韩复榘。但是,不到一年时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退出河南,梁漱溟的实验再次破产。

尽管河南的实验失败,梁漱溟还是很有收获,那就是正式结交了韩复榘。许多年后,梁漱溟评价韩复榘“去山东主政八年,曾试图做出一些政绩。”“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韩复榘自幼熟读经书,深信孔孟之道,同时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和其他的军阀不同,韩复榘在山东刚一上任就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等四项施政计划,一时间山东上下吏治整饬,政风清廉,气象一新。

最重要的是,韩复榘对梁漱溟的品格、学识仰慕已久。1922年,当韩复榘还是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团级将领时,就在北京南苑听过梁漱溟的演讲。从那时起,韩复榘对这位现代大儒就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但那时候,梁漱溟并不认得台下这位军官。直到1930年,在华北考察乡村建设的梁漱溟应邀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的创办,而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大力支持其办学活动,由此开始了二人的正式交往。

1930年11月,当原河南村治学院副院长梁仲华与韩复榘面谈后表示,愿意接受韩复榘的邀请,并请梁漱溟一起来山东搞乡村建设,韩复榘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从外人看来他似乎还有另一重考虑:梁漱溟主张的乡村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他的统治。

前两次失败的阴影犹在,梁漱溟不得不思量再三。仅凭此前的接触,梁漱溟对韩复榘已经颇有好感。但他仍然不敢肯定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机会。

两个月后,犹豫的梁漱溟来到济南,韩复榘专门设宴款待。席间,韩复榘对梁漱溟等人来山东搞乡村建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十分爽快地拨给梁漱溟10万元活动经费,至于实验地点则任其挑选。宾主相谈甚欢,梁漱溟心中释然。

尽管得到了韩复榘的鼎力支持,梁漱溟等人却不希望乡村建设实验受到省政府太多的“关照”。他们提出了这样几条实验地点选择标准:地理位置离济南较近,但又不能太近,交通必须便利;社会结构要有代表性,政治上没有太大的干扰。

而当时的邹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都较好,是我们搞实验理想的地方。它交通方便,在胶济铁路沿线,县城离周村火车站只有30多里地。县不大,人口不多,当时有17万多人”,“另外,邹平没有大地主,阶级悬殊不大,有利于实现梁漱溟的乡建理念”,梁漱溟后来回忆说。众人一致决定到邹平去。

县政革新

经过最初两年的艰苦摸索,邹平乡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一开始,对乡村建设运动一无所知的邹平百姓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梁漱溟不得不花大量的功夫发动群众、培养人才,为此他举办了两届乡村教师假期讲习班、两次农产品展览会,还试办了91所乡农学校,深入宣传乡村建设思想。

据研究院训练部第一届学员刘溥斋回忆,当初他们在训练部学的内容很多,从乡村建设理论、农村经济、军事训练、精神陶炼到农业知识、医药卫生全有。梁漱溟亲自主讲,“语调较慢,很清楚”。学员们“对梁先生的见解、主张,都很诚服”。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丁三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