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珩:学运中的社会活动家
2009年05月02日 20:3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1918年5月,留日学生因抗议中日军事秘密协定举行集会,遭到日本的镇压。留学生为示反抗,罢课回国,其中的代表李达、龚德柏到北大讲述了事件经过,激起学界的极大愤慨。北大、高师、高工等校二千多人到总统府请愿,并从各校中推出八名代表与政府对话,其中的北大代表就有许德珩和易克嶷、段锡朋。但这次活动在递交请愿书后,便无声无息。不过,这毕竟是“中国学生第一次的游行请愿运动”(许德珩《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可说为一年后的五四运动作了铺垫,积累了经验,培养了组织者——一年后的同一批学生领袖就显得成熟许多。

请愿后不久,许德珩与易克嶷代表北京的学生救国会,利用暑假南下联络,一路经天津、济南、武汉、九江、南京,最后到达上海,在这里除了会见各校学生代表,还拜会了同情学生运动的孙中山、廖仲恺——由此看来,文革中的串联实在不能算是创举。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组织起近乎全国性的学生团体——学生救国会。各地成员两百多人每人出大洋五元为基金,最后居然筹得一千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样,会刊《国民杂志》得以在1919年1月顺利出版——刚好与《新潮》同日问世。李大钊被聘为导师,邵飘萍被聘为顾问。这些初步显示了年仅23岁的许德珩的过人的社会活动能力。

北大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组织和领导者,主要来自国民杂志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和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许德珩同时是前两个组织里的活跃分子。5月2日,许德珩从蔡元培那里听到了和会上中国外交大失败“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便约集参加了国民杂志社的各校学生代表,当天下午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办法。会议决定5月3日晚7时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后来的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北京13个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会上推定北大法科四年纪学生廖书仓为临时会议主席(一说为易克嶷),推许德珩起草宣言。在学生中有“大炮”之称的许德珩也作了演讲。这个一千多人的大会,因谢绍敏的啮指血书“还我青岛”而呈现慷慨悲壮的氛围。最后,大会通过了包括次日“举行一次巨大的示威游行”在内的四项决议。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