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 “五四”时期的新风气
2009年05月02日 20:26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到民间去”

“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啊!快去做工呵!……”

又一批入会的成员,来自北大“新潮社”。

新潮社以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徐彦之为几大发起人。1918年10月13日,在北大沙滩红楼,21名青年齐聚一堂,决心创办一份宣扬个性解放、鼓吹“全盘欧化”的杂志;这份杂志以中学毕业生为对象,致力于使他们“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不久,文学家、北大教授周作人,以及谭平山、高君宇、朱自清、叶圣陶、康白情、顾颉刚、冯友兰、孙伏园、俞平伯、何思源……纷纷加入了这个社团。

11月19日,新潮社正式成立,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出席了成立大会。次年元旦,《新潮》杂志创刊了。此后两年有余,《新潮》共发行十二期,“第一卷第一期复印到三版,销到一万三千多册,以后也常在一万五千册左右……声势不可谓不浩大”(罗家伦,《回忆傅孟真先生》)。

正是《新潮》杂志创刊前后,几名新潮社成员,徐彦之、高君宇、朱自清、康白情先后加入了少中。如果说,作为后来的文人,徐彦之、朱自清和康白情的入会,使他们汲取了精神力量的话,那么,来自山西、时为地质系学生的高君宇,获得的则不仅是精神力量,他还获得了信仰、使命感和未来选择。

入会不久,高君宇和李大钊很快接近着。他成为李大钊的追随者了。他们开始研读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并密切关注着俄国局势。他们并不孤单;1919年年初,随着国民社众多骨干的入会,他们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如果说,新潮社奉蔡元培、胡适为偶像,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国民社则以李大钊为导师。它的出现,与几个月前留日学生的归国风潮密切相关。后来,在《回忆国民杂志社》一文里,许德珩这样回顾“学生救国会”的发起、国民杂志社的诞生:这一年晚春,四名湖南籍归国学生到北大串联,“记得其中有李达、王希天、阮湘等”;经过同学的介绍,“第二天,我和邓康(邓中夏)到湖南会馆去看他们……商量好发动一个群众性的反日爱国运动”。不久,它就演进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学生请愿活动。

5月21日,以北大学生为主体,两千多名青年齐聚新华门外,要求总统冯国璋接见请愿代表;八名请愿代表中,包括了后来“五四运动”的几位领袖,邓中夏、许德珩、张国焘、傅斯年和易克嶷等。几十年后,许德珩总结说,“这是破天荒第一次的学生请愿”。

请愿期间,包括北京大学、法政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在内,二百余名青年组成了“学生救国会”。他们与本部设在上海、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救国团”遥相呼应。随即,许德珩、邓中夏、易克嶷等又开始筹办《国民》杂志,以作为学生救国会的机关刊物、日常机构。1919年元旦,与《新潮》杂志同时,《国民》杂志问世了。

《国民》杂志创刊后,许德珩、邓中夏、黄日葵、刘仁静、易克嶷……纷纷加入了少中。它为李大钊提供了一小群追随者。被称为“世界主义派”的那个群体出现了。

分歧

“世界主义派”以李大钊为导师,“国家主义派”则以曾琦为领袖。

1918年8月,在张梦九主编的《救国日报》上,曾琦开始连载《中国之青年与共和之前途》一文。这组后来被结集出版、定名为《国体与青年》的文章,获得了无数喝彩。在这些文章里,曾琦杂糅了“国家主义之父”费希特与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众多观点,并结合中国的救亡需要,形成了“国家主义”主张。他认为,在民族危亡之际,只有化以往的“文化主义”为“民族主义”,唤醒大多数民众参与救亡,国家才可能生存发展。

毫无疑问,这样的观点,能够赢得众多青年的认同。如果说,李大钊的鼓吹引发“主义”之争时,左舜生、李璜、陈启天、张梦九等还只是借用曾琦观点予以反驳,那么,随着“世界主义派”的出现,“国家主义派”也渐渐形成了。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康白情   主义   五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