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等清朝统治者应为中国科学落后负责
2008年10月19日 14:55凤凰历史专稿 】 【打印

再来看阎教授把中国科技在清朝的落后以及与西方科技交流的中断,说成是"仅有康熙皇帝与个别大臣对科学感兴趣的情况下,改进科研制度的社会条件根本不具备。",这符合事实么?

我认为是不符合的,首先一点可以明确,从明末到清初,中国科学的发展是呈现倒退的局面,如果说这和社会条件有关,那也是康熙统治下的社会条件有关。

席泽宗院士说"顺治和康熙年间,这两位皇帝在位共79年(1644一1661,1662-1722)。拿这79年与明末的72年[万历元年至崇祯末年(1573-1644年)]相比,中国科学也是急剧走下坡,一落千丈。

"关于明末这一时期的科学,1993年陈美东先生有一篇很好的总结性文章。他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锦,西来的科技知识,更是锦上添花','群星灿烂,成果辉煌'。他并且总结出当时科技发展的三个特点,其中的'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和'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在陈美东说的'繁花似锦'中,我挑出9朵花(著作)来,认为它们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

"然而清朝康熙,在他执政的61年间,我们找不出像徐光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的科学家,像《本草纲目》、《律学新说》等这样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著作,有人拿康熙末年(1713一1722年)组织编写的《律历渊源》100卷来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和编译《祟帧历书》来比,而且认为'后来居上',这个说法似乎欠妥。"

席院士说的还仅仅是本土科学发展的倒退,关于当时中西科技交流从明末到清初的倒退,可以看如下的事实。

《明末清初的格物穷理之学》(四川教育出版社尚智丛著)一书有一张表格,列出了从1580到1690年,每隔十年内,出版的格物穷理之学的著作,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到明代介绍西方科技著作和翻译最多的是16世纪30年代,一共有134种书,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明朝政府组织翻译编写的,而到了满清统治时期,最多的60年代,已经只有83种了,而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民间继承明朝时期遗风而进行的译著,以后总体趋势就是不断衰减。

另外在这本书的第五十页,有一张表格列举了1582年到1683年格物穷理之学的重要著述,这张表格应该说相当不全面,大量明朝时期的科学译著都没有收入,但至少能说明一些问题。原来的表格仅仅是按照学科来分类列举,我现在不妨分别按照明清两个朝代,来列举一下,看看情况如何。

一、在明朝出版的著述有:

宇宙论方面的:《乾坤体义》利马窦,1614年出版;《天问略》阳马诺,1615年出版;《寰宇始末》王丰肃1637年出版;《寰有诠》傅泛际和李之藻1628年出版。以上都是介绍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宇宙体系

历法方面:《五纬历指》罗雅谷1637年《崇祯历书》中的一部第谷.布拉赫宇宙体系

天文仪器:《表度说》熊三拔1611年;《远镜说》汤若望1626年。上面是托勒密、第谷.布拉赫、伽里略传统

地球知识:《乾坤体义》利马窦,1614年出版

地理知识:《职外方纪》艾儒略1623欧洲中世纪地理知识和16-17世界航海发现的地理知识

人体生理解剖和心理学:《性学粗述》艾儒略1637年;《主制群征》汤若望1636年

几何学:《几何原本》利马窦和徐光启1613年

算术:《同文算指》利马窦和李之藻1613年介绍西方算术,笔算

测量学:《测量法义》利马窦和徐光启1607年

工程与机械:《奇器图说》邓玉函和王徵1634年介绍16-17世纪的欧洲机械和工程;《泰西水法》熊三拔和徐光启1612年

逻辑学与方法论,三段论演绎推理和辩证法:《名理探》傅泛际和李之藻1631年介绍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十个范畴;四元素说:《名理探》傅泛际和李之藻1631年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二、在清朝出版的著述有:

天文仪器:《仪象志》和《仪象图》南怀仁1674年

地理知识:《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南怀仁1674年

动物习性:《狮子说》利类思1675年

仅从数量的对比上来看,明朝的是17种书,而到了清朝的统治下,只有三种(或许勉强可以算五种)

从涉及的人员对比上,明朝这些科技著作,涉及12人,其中传教士7人,中国人5人;而到了满清时期,涉及的人员只有两人,而且都是西方的传教士。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杜车别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