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2009年03月18日 11:1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两国变革的领导者、变革理论及措施

1.中日两国的洋务运动都是自上而下地开展的。在中国,满清王朝处于内外交困之时,朝廷中部分有识之士深感到必须采取自救措施,才能摆脱困境。于是由咸丰时封的恭亲王奕、同治时的军机大臣文祥,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清廷官员所领导和发起了一场洋务运动。清代中叶,也曾出现了一些主张变革的思想家和倡议变革的著作。如魏源的《海国图治》,有咸丰二年(1852)100卷刻本,此书主要叙述世界各国历史和地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反对恪守祖训,公开倡言“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他认为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国家的制度、政策、法令,也应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相应地进行改革。魏源大声疾呼“兴革”、“师夷”。恭亲王奕等人一方面从魏源的著作中得到启示,一方面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认识到:西洋的兵器和练兵方法远在中国之上,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清廷自强的可行办法。当时的大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目睹西洋的坚船利炮,因而肯定惟有学习西洋的科学机械技术然后能生存。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已经认识到中国与日本孰强孰弱,要看哪一国变革的快。李鸿章还认定改革要从培养人才下手,所以他主张改革清朝的科举制度,要士大夫放弃章句小楷之积习,而把科学工程悬为终身富贵的鹄的。

日本的改革,也是自上而下开展的。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明治政府中的参政福冈孝弟、辅相三条实美、副总裁岩仓具视、大参事板垣、会计官知事由利公正等阁员领导,在从1868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几年间,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口号下自上而下推行改革。日本在当时也出版了中国魏源著《海国图治》,采取了既“兴革”又“师夷”的一些措施。

2.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洋务派着手向外国购买枪炮船舰,采用新法操练军队,陆续兴办造炮制船的军用企业。在这之后,为了适应这些企业的需要,又扩大到兴办诸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还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的主要事业有:咸丰十一年(1861)奕及文祥聘请外国军官于天津训练新军。设立同文馆(外语学院)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起始。托总税司赫德(英人)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设新水师。同治二年(1863)至十一年,李鸿章设外语学校于上海,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又设轮船招商局;曾国藩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局。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留学。光绪元年(1875)至十四年,李鸿章筹办铁甲兵船,派军官赴德学陆军、派船政学生赴英学造船及驾船,设水师学堂于天津,在各地设电报局,请修铁道,以发展交通,设开平矿务局,筑旅顺军港,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以之挽回权利,增加收入;设天津武备学堂,开办黑龙江漠河金矿,成立北洋海军……

日本明治政府建立以后,除了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外,对旧有的封建制度,也采取若干重大改革。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主要内容为:一、广兴会议(指向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学习),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指以政治才干发展经济);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四、破除旧有陋习(指放弃原来排外思想,加强与外国往来);五、求知识于世界(指向外国学习)。同时颁布了“政体书”,仿照近代西方国家体制,采取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办法。强调世论公议和公选官吏。明治政府根据这些文件,博采众议,制订了一系列的改革封建政治体制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主要有:

一、破除封建分邦割据制度;二、废除封建特权,取消诸侯公卿称号,解除束缚平民的一切法规,做到“四民(士农工商)平等”,一概禁止根据世袭制度而享受的免税特权,以增加财政收入;取消武士阶级的特殊身份;使平民百姓获得人身、就业、居住、婚姻、穿戴的自由;三、改革土地制度,允许有土地买卖、占有和耕种的自由;允许农民离开农村,改就工商业,给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四、在国际上打破锁国束缚,把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改为允许人民自由经营,百姓可以自由出国从事国际贸易,加速经济发展;五、废除侵犯私人财产的名目繁多的充公权,保护私有财产,欢迎本国人民和外国公民对日本企业进行投资;六、重视智力开发,政府兴办各级各类学校,也鼓励私人集资办学。到1898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各国最高水平;七、兴办开矿、筑铁路、建工厂等各种实业;八、大量派遣留学生、聘用外籍专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发展近代工业奠定技术基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龙光沛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