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训政思路
2009年04月13日 04:4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训政”思想,来自于孙中山。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在于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一个以“宪政”为基础的民主政治的共和国——具体说来,就是在国体上要求资产阶级领导革命联盟掌握政权,在政体上基本沿袭西方的议会政治、共和政治。从目的而言,这应当是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无所谓独创。不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上,他却有其自己独创的东西,那就是所谓“训政”思想。

孙中山把“建立民国”的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三个程序,最早的提法也叫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所谓军政,即“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类似军事管制或者说独裁专制;所谓训政,则是指解除军法颁布约法,授予地方自治权,但军政府仍总管全国政权。孙中山把军政和训政分别规定为3年和6年。而所谓宪政,是待地方自治完备,国民得以组织国会,选举总统,制定宪法,从而依法治国。换言之,孙中山认为,中国要从封建帝制到现代正民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三个循序渐进的革命程序和建国程序。而在这三个程序中,以训政最为重要。

孙中山认为,从军政能否顺利地到达宪政,关键是训政能否成功,所以他特别强调训政的必要性。在他看来,训政就是训导人民使其懂得民主政治,人民需要训导是因为人民落后、愚昧。他按民主的觉悟程度把中国人分为三类八等,即“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类和圣、贤、才、智、平、庸、愚、劣八等。训政就是以“先之先觉之革命政府”和政党,去训导人民使其懂得自己是共和国的主人,以及怎样做主人,甚至“要用些强迫的手段,迫着他来做主人”。他有时把革命党比作母亲,把人民比作婴儿;有时又把革命党比作诸葛亮,把人民比作阿斗,反复强调训政的重大意义。换言之,训政的对象是人民,训政的目的是使人民成为有主人翁权力感和义务感的现代公民。对孙中山的训政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加以评论。

首先,训政强调在缺乏民主传统的落后国家采取渐进的民主步骤,重视教育指导的作用,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是有道理的。封建制度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影响根深蒂固,无论满清政府还是北洋军阀都是坚持封建统治的,而大多数人民对民主政治确实懂得不多,人民的民主觉悟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孙中山看到了在中国这样的文盲人口占多数的落后国家实行民主政治很艰难,但不实行民主政治、不改变社会的根本制度和政治制度就不能救亡图存,中国就没有发展的出路,所以他提出了渐进的方案,把训政作为前承军政后启宪政的关键。这样的思路,是立足于保障社会在比较稳定的有序的轨道上,逐步推广和巩固民主成果。毫无疑问,孙中山认为建立民主政治是需要条件的,他特别强调人民的民主觉悟程度的重要性,也认为通过“训政”,人民是可以较快地提高民主觉悟的。他提出军政3年、训政6年的预期,说明他对训政、对人民的民主觉悟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建立民主政治,需要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不懂民主政治的民众政治参与,不可能建设好民主,反而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这是我们从现代世界看到的事实。民众具有一定的民主觉悟,才能更好地建设民主;文化差的民众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民主觉悟。从这一点看,训政值得肯定。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训政的理论基础是英雄史观,是错误的。孙中山认为人民是天生的愚昧,只有“先知先觉之革命政府”和政党,才能给人民予启蒙,开发人民的民主觉悟。他讲的训政,主导权掌握在政府和政党手里,这样就把民主当作是政府和政党给人民的恩赐。使用“训政”这个词,本身就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它使人民想起满清王朝的雍正、同治训政以及慈禧太后在戊戌政变前后的训政,这都是掌握最高权力者对权力小者和无权力者的“训导”,前者有强迫后者驯服的味道。孙中山的训政,让政府和政党掌握“训权”,让人民承担“听训”的义务,如何“训政”和“听训”,全由政府和政党规定。还有,什么叫“先之先觉”,也全由“革命党”说了算,人民群众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先知先觉”的水平呢?6年真的够吗?这就留下了后遗症,后来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一再以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为依据,提出由于内乱未平息,人民无文化不懂得民主政治,所以训政需延期,反对其他党派和民众要求尽快建立宪政的正义呼声,训政变成了独裁者反民主的挡箭牌。实际上,孙中山在世时并未能实行训政,国民党直到1928年才公布《训政纲领》,1929年2月8日,国民政府第十九次国务会议确定广东省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4月9日成立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训政才开始实行,但直到国民党逃离大陆,训政也还未结束,训政在独裁者手里成了愚弄人民的道具。孙中山没有充分看到人民群众在争取民主的革命斗争中,是能够自己提高民主觉悟的,他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众在民主运动的基本作用估计不足,这也使得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革命斗争中不注意发动群众,导致革命一再失败。

时间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如何对待孙中山先生这笔遗产从中吸取我们今天有益分成分,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任务。

必须明白的一点是:我们今天谈“训政”,其对象应该已从人民大众转移到政府头上,也就是说:今天需要“训”的,不再是“以‘先之先觉之革命政府’和政党,去训导人民使其懂得自己是共和国的主人,以及怎样做主人,甚至‘要用些强迫的手段,迫着他来做主人’”。而是:人民大众通过作为人民大众代表的党去训导政府如何成为现代民主社会的管理者,以及怎么做人民的公仆,甚至“要用些强迫的手段,迫着他来做仆人”。借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人民大众并不是一群候补的官员,而是一群牛虻,不停地叮咬、刺激着政治国家——这头举止笨重的牲口。(见柏拉图《申辩篇》)

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移,理由很简单:首先,现在超过孙中山提出的军政训政时间已早过3年6年,无须再训。其次,更重要的是:民主其实也没有什么玄妙,并非象孙中山强调的那样非得按民主的觉悟程度把中国人分为三类八等,即“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类和圣、贤、才、智、平、庸、愚、劣八等。而后以“先之先觉之革命政府”和政党,去训导人民使其懂得自己是共和国的主人,以及怎样做主人,甚至“要用些强迫的手段,迫着他来做主人”。或者用胡适的话来说,就是民主是幼稚园的水平,而专制是大学的水平。什么意思?就是说其实搞民主很简单,而搞专制很复杂。为什么?因为,民主不过是一种决策机制,不过大家都坐下来在一起讨论事情而已。在希腊城邦早期,人民过得并不富裕,但他们已经实行民主。民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传统。四十年代的解放区,人民文化并不比国统区高,可是也可以通过往自己信任的候选人背后碗里投黄豆来实现自己的民主诉求。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