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十三载留苏生涯
2009年04月11日 21:40书摘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山大学的“洗礼”

在蒋介石的安排下,蒋经国于1925年10月离开了弟弟蒋纬国,同其他300多名中国留学生一起,出国来到当时世界革命的中心——苏联首都莫斯科。

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蒋经国与另外21名同学编为一班。学校为每一个中国学生都准备了一个俄文名字,蒋经国改称尼古拉。

中山大学是一所直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学校。这里教学的重心,是训练高度熟练的政治工作人员,而不是学者和科学家,所以主要课程是:俄文、历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社会发展史、东方革命运动史、西方革命运动史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和其他有关著作)、经济地理、列宁主义、军事科学等。

基于对当时世界形势的估计,共产国际认为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而中国此时已接近革命总爆发的关键时刻,急需能胜任领导革命工作的干部。因此,中山大学的学制为2年,要求教育必须速成和讲求实效。

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认为苏俄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或其他各国的革命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在学校的大纲里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员深入实际,文武并举,既能够挥毫著文动员群众,又能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

另外,这所学校培养的学员,将来都要成为新型无产阶级政权的骨干,他们应该了解怎样当领导者,执掌政权。因此在学习期间,不但要努力读书,还要对当时在政权形势和党的建设与组织方面被认为是全世界楷模的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做深入的考察、了解。

在校期间,蒋经国学习相当努力刻苦,俄文成绩进步很快,不久就能与人用俄语交谈。其他方面,表现也非常活跃。入校刚刚2个月,当时年仅15岁的蒋经国就引起该校苏共党支部的重视,批准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又转为苏共预备党员。同时,蒋经国还多次被推荐为中山大学的学生代表,经常参加各种集会,发表演说,很受瞩目。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蒋经国置身“红都”,被“赤化”是在所难免的。不用说当时苏联社会的大环境,单就“中山大学”校园里的气氛,就给人一种非革命不可的强烈感染,使学员们时刻牢记肩负的重大责任。同其他学员一样,此时此刻,蒋经国也把谋求中国的解放视为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实际上,蒋经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政治斗争和政治运动当中。那时,正是苏共党内反对托洛茨基派斗争甚为激烈的时候。苏联共产党的领袖斯大林,是这场斗争的领导者。

虽然中山大学有不少人崇拜托洛茨基和他的理论,可都知道斯大林的厉害,对政治斗争的残酷也有所耳闻,一般都不敢把自己的观点表露出来,也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观点。

此时此刻的蒋经国,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先在校刊上发表了《我从来没有如此说过》的文章,为那些同情托洛茨基而受到压抑的同学鸣不平。尔后,又竭力鼓动同学间的暗中活动,并劝他们书写小册子和开会,表示对托洛茨基的支持,同时,也给同学中间那些支持斯大林的人造一点压力。涉足政治的危险性,这时的蒋经国还未有深刻的认识。

在这期间蒋经国还担任了中山大学墙报《红角》的编辑。到中山大学不久,他就为墙报写了一篇题为《革命必先革心》的文章。在文章中,号召“大家站在革命阵线上,巩固中国及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组织,争取中国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他主持的墙报,得到中国共产党旅苏支部的支持。

从蒋经国到达莫斯科起,一直到1927年的春天,可以说各方面都如鱼得水。他除了搞好学习外,对所担任的社会工作、社会活动,都做得一丝不苟,确实可说是“无须扬鞭自奋蹄”。

然而,正当蒋经国在苏联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之际,国内形势却发生了突变。1927年4月,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在上海制造了举世震惊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树德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