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50年代经济奇迹探析
2009年11月02日 12:03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西德5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奇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东西德相比,西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生产潜力。首先,从历史上形成的德国工业地理分布看,东西部各主要工业部门生产所占份额很不相同。1936年德国西部地区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建设备生产占61%,其中汽车工业占68%,金属加工工业占70%,造船和蒸汽机车制造占77%(注:《德国统计手册,1928—1944年》(Statistisches Handbuch fuerDeutschland,1928—1944),慕尼黑1949年版,第273页。)。德国分裂后,英、美、法占领区的工业产值占1944年的63%,而基础材料占67%,生产资料占63%,消费品工业占60%(注:卡尔·哈达:《20世纪德国经济史》,第181页。)。

工业地理的这种分布状况对东部产生的负面影响比西部大得多。到1950年,西部已基本消除了由于国家分裂造成的工业布局与生产能力严重失衡状况,而东部却长期未能解决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与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加工工业的失调问题。其次,从劳动力资源看,西德在50年代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经济发展未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是因为,除西部原有人口外,到1961年柏林墙建立之前,大约1000万难民和战俘(注:H.-D.哈尔德斯、F. 拉姆耶尔等:《市场经济与经济理论——针对现实问题的经济学》,第19页。)来到西部,包括来自东德的300万人,其中有就业能力的人口约占60%。

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1000万难民和战俘成了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支就业大军中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以及从事独立职业的能力,例如,1954—1961年,从东德前往西德的居民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注:卡尔·哈达:《20世纪德国经济史》,第117页。)。实际上,东德以巨大代价为西德培养了建设人才。

2.50年代国际大气候的变化为西德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二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面对苏联的崛起和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美英等从其在德国和欧洲的长远利益考虑,千方百计尽快把西德纳入西方营垒。它们首先采取了减少战争赔偿和停止拆迁工业设备的措施,同时实行了对西德进行“救济”和“援助”的计划,继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不断开放绿灯,为西德的自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1949年底,西德成为欧洲经合组织、欧洲委员会和鲁尔国际管理机构的成员。1950年,根据北约决定,西德要承担保卫欧洲的任务。1951年,西德加入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同年,美、英、法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约和西欧联盟。

1958年,西德成为欧共体成员国,等等。到50年代末,西德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由昔日的敌对国向西方政治盟友的转变;由非主权国家向主权国家的转变;由战争赔偿国向西方市场重要合作者和竞争对手的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对西德50年代经济发展,而且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3.实行适应当时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50年代是西德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准备和试验阶段。在这一阶段,西德根据本国国情在处理国家与市场关系方面作了重要探索和尝试。首先,在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为防止经济无序发展,并为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对涉及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或国家控股、参股的做法。铁路、公路、航空、邮电、港口等基础设施部门,因规模大、见效慢、盈利小,均由国家经营管理,属国有企业。50年代,大约60%的电力生产,96%的电网和煤气生产掌握在国家手中。

50年代早期,国家在煤、焦炭、石油、生铁和钢的生产方面的份额占总产量的20%以上,在汽车制造、炼铁、炼铅和炼锌方面占50%,炼铝70%(注:卡尔·哈达:《20世纪德国经济史》,第160页。)。此外,在全国范围内,还有不少属于州和乡镇经营管理的企业或部分参与的企业。无论是联邦还是州和乡镇参与的企业,凡以盈利为目的,均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经营管理。其次,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还表现在对农业、建筑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方面。

经济   冷战   西德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肖辉英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