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介
2009年11月01日 17:42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两德的统一

1989年8月,匈牙利的政府改革打破了笼罩欧洲44年之久的“铁幕”;同年9月,1300多个东德人通过匈牙利进入到了联邦德国境内。与此同时,要求民主改革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在民主德国的许多城市相继爆发。尽管为了巩固统治,德国统一社会党在当年10月进行了声势不小的国庆阅兵,但首都柏林仍然爆发一连三次要求政治改革的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此后为了平息游行,德国统一社会党罢免了昂纳克的党领导人职务。

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随后几天里,大量东德人通过柏林墙轻易进入了西德境内。12月1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废除宪法赋予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地位,两天后,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人民议会、中央委员会都宣布辞职。

尽管许多东德人想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一个非社会主义的国家,但这种想法很快被两德统一的声浪所淹没。与美国,苏联,法国和英国简短的协商后,两德重新统一的决定被认可。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以联邦德国的一部分的身份加入欧共体,两德正式统一。

三、经济概况

面值为100元的民主德国马克纸币像其他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民主德国实行计划经济(CPE),跟前苏联相似,与实行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的多数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国家建立全面的生产计划、生产目标、价格,并根据计划调拨资源。生产方式几乎完全由国家所拥有。如在1985年,国营企业或集体生产所得产值占国民净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产品,由国家提供80%的基本供应费用,从食品到住房价格均固定。

德国统一社会党管理和控制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各方面,拥有最高的领导地位。在采纳总书记的报告并制定了未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稿)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开始在国会正式行使它的领导角色。民主德国也存在极少量私营部门,但并非毫无意义。

1985年,约2.8%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私人企业。私营部门包括私有农夫和花匠;独立工匠、批发商和贩商等。个体经济受“自由职业者”(如艺术家、作家等)的管理。虽然是个体经营,但被政府严格调控。1985年在私营经济中,个体经济所占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据民主德国统计,1985年有大约176,800位私有企业家,增量超过1984年。

某些私营部门的运作对德国统一社会党和整个社会体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鼓励私有经济,提高私有经济的主动性成为国家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民主德国创下了东欧集团中最高的工业产值以及最高的生活水准,在短短41年内曾崛起于世界,跻身于世界十大发达工业国家的行列。但是,民主德国的现代化事业,很大程度上是“依凭”着苏联的兴盛而兴盛,苏联的衰退而衰退。

四、对外交往

民主德国成立初期,苏联还未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结束状态。因此,民主德国在外交上还没有获得独立权,活动范围不大,主要是依附于苏联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20世纪60年代之前,民主德国外交的中心一直放在在和平民主基础上实现德国重新统一、反对联邦德国加入西方集团和重新武装、努力争取盟国早日缔结对德和约的问题上,只与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冻结”了德国问题,民主德国不得不改变关于德国统一的立场,而将外交活动的方向调整到主要谋求联邦德国以及西方大国从国际法意义上承认民主德国主权的目标上来。随着勃兰特的上台,联邦德国政府开始逐渐放弃“哈尔斯坦主义”,转而推行“新东方政策”,民主德国在昂纳克上台之后也开始大力发展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1972年12月,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签订《基础条约》,两德关系恢复正常;1973年2月,英国率先承认民主德国,与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9月,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一道加入联合国。1974年9月,民主德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直至两德统一之前,民主德国共与世界上13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民主德国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提出以后,作为与苏联关系最为亲密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在1986年提出了对外政策的新目标与新方针,即:争取世界和平,限制军备和裁军,避免一切核战争,阻止太空军事化,消除核武器,通过各国间的合作消除对抗,努力加强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间的联盟,努力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等。

不可否认,民主德国外交一直无法摆脱苏联的影响,“昂纳克时代”的民主德国甚至比“乌布利希时代”更为依赖苏联。可以说,民主德国外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受到苏联的指挥和控制。相比于联邦德国,这样的外交更多的是被动式的反应,而长期对苏依赖也导致民主德国政府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最终导致在“东欧剧变”的巨浪袭来时“束手就擒”。

1986年,邓小平接见到访中国的昂纳克与中国的关系

1949年10月27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5年12月民主德国同中国签订了友好条约。整个20世纪50年代两国关系曾有很大发展,双方多次派代表团进行互访。中国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都曾访问过民主德国;乌布利希、格罗提渥和威廉·皮克等民主德国领导人也先后访问过中国。

20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曾一度疏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逐渐恢复并得到发展。

1986年10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昂纳克对中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1987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兼政府总理赵紫阳访问了民主德国,从而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1989年9月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克伦茨访问了中国,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了民主德国40周年国庆。与此同时,两国的经贸关系也有进一步发展。1988年两国协议贸易额为10亿瑞士法郎,比1987年增长9.2%;1989年为10.9亿瑞士法郎,比1988年又增长9%。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