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
2009年11月05日 19:4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2、灵活性和妥协性。在外交路线和总的方针大计确定以后,西德在具体的谈判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妥协性,这特别体现在70年代以后的一系列谈判中。这种妥协不仅表现在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时,也表现在处于强势地位时。当然,这种妥协是有底线的,在谈判前就已确定好这个底线,一旦超过底线,西德便会显示其不妥协的坚定性。

3、策略性。西德在谈判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刚进入谈判,对谈判对方的想法和要求尚不清楚或不完全摸底的情况下,先把谈判双方的要求或提案摆出来,然后逐条梳理,找出分歧点和尽可能多的共同点。这样做,既有利于摸清对方的意图,又能通过求同存异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2)在同东德的谈判中,突出两个德国的共同利益,强调双方是伙伴不是对手。这样做,显然有利于维系和促进两个德国的民族感情。(3)当谈判因双方互不让步而谈不下去时,休会一段时间,以利双方作出进一步思考,即所谓“思考空间”,这是一种不让谈判破裂的策略;或者作出要中断谈判的姿态,并故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这种意图,以诱使想使谈判成功的对方作出妥协。

五、善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关键时刻毫不手软

德国统一的时机突如其来,令西德也猝不及防。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时,科尔正在波兰访问,科尔得知后,说自己是在不合适的时候呆在不合适的地方。科尔及其领导班子领悟到统一的时机千载难逢,便充分展现了果断、坚毅的态度,思考周密的工作作风和手段。科尔在统一德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政治家的气魄和胆略,一扫他过去给人的平庸形象,达到了他政治顶峰,一时被誉为德国统一之父。

六、德国的统一与中国的统一有不同之处

中国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与德国的统一问题本质上完全不同。

1、德国的分裂同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分离性质不同。德国是作为发动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被制服后,不得不接受国际的制裁,而最终被分裂为两个国家的。因此,德国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问题。而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分离则是由内战导致的国民党溃逃到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以后逐渐偏安岛上造成的与大陆分离。所以,中国的台湾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内政问题。

2、统一的自主权不同。在德国统一的问题上,根据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波茨坦协定》的规定,必须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的共同点头方可实现统一。在中国统一的问题上,虽有美国以台湾盟友的名义阻挠与大陆的统一,但他并不符合国际法,中国的统一,是两岸之间自己的事,不需要任何人插手。

3、双方的力量对比不同。东、西德国在对峙中力量对比相当。而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对比就太悬殊了,可以说,只要大陆愿意用武力,就可以随时实现统一。

4、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同。东、西德国于1972年同时加入联合国,成为国际法意义上的两个主权国家。而台湾在联合国没有席位,世界上只有29个国家承认台湾,相比之下,大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比当年的西德还高。

5、国际上对德国和中国统一的态度不同。德国的分裂,是国际上公认的,而且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不希望德国统一。而对中国,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不反对中国的统一。

联邦德国中国问题专家恩斯特·马约尼卡在《波恩—北京》一书中以“反对将德国和中国问题相提并论”为题写到:“德国的重新统一不仅是民族的要求,而且按照《波茨坦协定》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无论北京或台湾都视为中国问题为一个民族的和内部国家的事情。……德国分裂是将德国领土分割为两个大块,而中国则几乎谈不上是分割,因为台湾的大小根本无法与中国大陆相比。”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范荣生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