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国营商店
2008年10月22日 09:37山西新闻网 】 【打印

天气闷热,儿子要喝冰镇可乐,一溜烟地跑向超市,几分钟就拎着可乐高兴地回来了。这要搁在30年前,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我的童年就是在那个物质极度紧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度过的。当时家里想买些日常生活用品都得去国营商店,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还要凭票购买。国营商店的格局中规中矩,摆设也极其简单——玻璃柜台、老式货架、珠算盘,经营的大多是纺织品、烟、糖、油、醋、农具等。顾客要哪种商品,售货员去货架上拿哪种商品,完全是“一对一”的服务模式。由于物资供应短缺,不管卖什么,都会被抢购一空。所以,那时的国营商店很红火,售货员很“吃香”。

8岁那年,有一次妈妈给了我一毛钱,让我去商店买几斤西红柿。当时我家住在阳泉马家坪中区,距商店两里地,等我一路小跑赶去时,商店蔬菜供应点门前已排起了长龙。好不容易轮上我,一毛钱买了4斤不让挑选而且有些破损的西红柿。双手端着满满一盆菜往家走,上坡时不慎摔了一跤,西红柿跟着滚下坡去。我急得坐在地上大哭……那天因为没菜,全家人吃了一顿酱油饭。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杂货铺多了起来,尽管还是一些较为传统的商业形态,但服务态度、价格、品种等都比国营商店优越。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蔬菜、水果等副食商品渐渐退出国营商店,再后来,综合超市、大型超市、连锁超市、专卖店、连锁店等快速崛起,改变了国有商店一统“天下”的局面,让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择。

天下   马家坪   商店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段红芳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