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是有见识而缺乏刚毅性格的君主
2009年10月24日 20:5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文摘自《江汉论坛》2005年第4期 作者:冯尔康

道光帝、咸丰帝是平庸之君,似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这里不是要发出什么异议,而是希望通过他们召见官员的史实来认识他们的理政能力和个性。从这种侧面来了解皇帝似乎还没有,本文仅就他们多次召见张集馨、段光清的并不多的史事,希望从召见史的视角与史料研究帝王史和政治史开个头。

一、道、咸召见张、段及其史书

清制,中下级的地方文武官员、进士举人上任、调动新职,都要由他的主管部门长官带领面见皇帝,聆听训示,然后赴任,这一活动叫做“引见”;若是地方高级官员的布政使(藩司)、按察使(臬司)的履新,则应请求皇帝给予当面指示的机会,皇帝同意了,则进京面君,是为“召见”。引见由堂官带领,往往是多人共同进行的,只见一面,而召见则多属个人行为,系皇帝与被召见人单独交谈,即是密谈,且可能多次见面。

张集馨(1800-1878年),江苏仪征人,进士出身,历任编修、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于道光十五年(1835)、十六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咸丰元年(1851)、六年、九年先后八次被召见。段光清(1798-1878年),安徽宿松人,举人出身,历任知县、知府、道员、按察使,道光二十四年(1844)引见,咸丰九年(1859)召见。每回召见,非仅一次,多的达五次。

召见关乎君臣双方的历史,本文则将关注点放在君主方面,从他的提问、指令、表情,来看他关心的事情,对臣下的态度,他的处置政务的能力,他的为人与智慧程度,以及制约他施政的社会客观条件。至于臣下的应对能力、是否欺君,回话中反映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情实际情况如何则不是本文的着眼点。

张、段二人在官场均不得意,然皆有著述遗世,记录他们的经历与观念。张集馨有自订年谱,杜春和、张秀清予以整理,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为名,由中华书局于1981年梓刻行世。段光清的《镜湖自撰年谱》,亦由中华书局于1980年出版。二书均比较详细地披露他们被召见的情形。本文主要依据这两部著作的资料草成。

二、道、咸关注的政事与吏治民情

道光帝、咸丰帝的召见张集馨、段光清,谈论中说到大政方针,但更多的是了解从封疆大吏到民间情况,太平军、捻军及少数民族战争情形,大员察吏的职责和方法,施政的细微原则,以及被召见人的家庭与生活,涉及面相当广泛,现在区分其内容,介绍如次:

1.安内攘夷的战略性思考

咸丰九年(1859)三月,咸丰帝连续五天召见浙江按察使段光清,在第五天咸丰帝问段光清:“方今夷人横强,粤匪扰乱,是天下两大患也。据尔看来,如何办理?办理宜以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咸丰帝首先明确当时存在着安内、攘夷两大难题的形势,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克服这两个大患,二是平息这二患的先后次第。段光清任职于杭州,同太平军中心地带接壤,又在宁波担任过属县县令、知府和宁绍台道,宁波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之一,所以他对夷务和太平军的对策早有考虑,立即回奏:

夷人扰害中国,今已二十余年,内有商贾,交易往来,已渐相安。当初若沿海地方,任其蹂躏,亦未必遂能深入内地;今则内地既深入矣,猝欲除之,势必不能。臣窃窥夷人之志,不过专心营利,未必遂有他志。且连年外而哦夷,内而属国,祸结兵连,习以为常。刚者必缺,自然之理,不久夷人当自虚弱。皇上为中国百姓忍辱含羞,天下自能谅之。

目下粤匪到处掠人赀财,毁人庐室,淫人妻女,焚人诗书,每破城池,衙署尽烧,每逢庙宇,则神像俱毁,此万姓所切齿,而天理所不能容者也。皇上且振刷精神,命将出兵,奠安海内,以顺舆情。

粤匪既灭,夷人自驯,内顺外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注: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

他的看法很明确,第一先处理太平军之乱,办法就是用兵,武力消灭对方;第二才是对付洋人,一则平定了太平天国,夷人见中国没有内乱就会老实一些,再则盛极则衰,夷人必然会败落,所以可以放到第二步来料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冯尔康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