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决口威胁漕运道光同意海运 证明其并非一味保守
2009年10月23日 18:12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由于陶澍等人亲自督验,受兑活动进展顺利,日兑商船90余只,兑米量8万石左右;至二月二十一日,已兑米1,122,000余石;到三月十五日,又兑米11万余石,连前共兑米1,234,900余石[22]。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个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船只受兑后,陆续开出上海十一滧。接到奏报后的道光帝两次发布上谕,传令沿途官员注意保护,并派穆彰阿赶往天津,会同仓场侍郎,全力准备漕粮的收兑工作。

由于船只行驶迅速,天津镇总兵克什德很快奏报,二月二十八日,苏州长洲县第13号郁同发海运沙船,已经行抵天津洋面,并于二十九日早晨,乘潮引入天津口岸。预料此后各船可接踵而至,那彦成飞饬天津镇亲赴海口,“查探迎护”[23]。郁同发的沙船入港,揭开了海运到津的序幕,此后,有关海船到津的奏报络绎不绝。

此次押首的是关天培,当初琦善、陶等人对于督运人员,“颇难其选”,他不避毛遂之嫌,“力请身任”[24],遂兑运开行,一路平安。关天培到达天津后,于三月十五日向穆彰阿报告,已经进口米船424只,稍后的390余只,也将“次第停泊风顺,不日可来”[25]。

天津方面则出现了意外:本来,根据那彦成的奏报,此次海运所需转运剥船2500只,到二月初可到齐听用。不料二月十八日,百春却向道光帝上奏,实到剥船仅1000只,且船底尚未修艌,仅202只可用;至于那些未到剥船,“更难保其齐备”。道光帝下旨责问:此项剥船,既据奏明“全数修艌”,何以又称“尚未油艌?”况且海运之米将至,“岂能停斛等船,节节延搁?”[26]他命仓场侍郎申启贤前往天津,查明缘由。几天后,申启贤回奏,原来是由于本年冰泮较迟,北仓起运往年囤积漕粮的速度较慢,船只无法全部调拔;经再三权衡,他奏准暂先只调剥船500只前往天津,以后再陆续增加。

由于海运商船带有余米,按章程可在天津出售,为防止船主“希图贱价售买”而延误时间,争取沙船快速二运,经英和奏准,由政府拨款20万两,并通知船户,愿卖余米者,任由百姓按市价收买;销售不完,即照市价官买,价银由江南委员转发,“毋得假手吏胥,致启勒掯短发诸弊”[27]。

三月二十日,穆彰阿报告了天津的收米情况:沙船行抵上园,江南委员即排列顺序,经验米后由清河、天津两道配给剥船,坐粮厅核准对验单。为节省时间和减少粮食浪费,他们实行对船接卸,斛手加紧工作,每日一斛起米竟多达一千斛,“是以一斛之用,仍收两斛之功”。据他统计,到十九日,已退空252船,起米221,000余石。穆彰阿亲自询问船主海运情况,船主皆称“斛收公允”,余米甚多,所得费用,“较贸易尤多余润”;其中程聚泰等14位船主,在交卸完毕后,情愿不往奉天装货,即行回南二运,“踊跃情形,更可想见”[28]。

第一次海运胜利在望,而上海尚有余米30余万石,寄存上海栈房等处待装。据关天培的反馈信息,抵津沙船500余只中,除去奉天买豆时间,四月底均可返回上海,“五月内即可将未运米石,扫数运北”,但陶澍认为,四五月间盛行南风,海船北行最为适宜;至六、七月后,风暴靡常,多有失事,节省时间乃为海运“第一关键”,因此他要求沿途官员加紧督促船主回南,军机大臣则特意行文:“贵抚奏前事一件,已奉寄信谕旨,交钦差穆直督(璋阿)、那将军(彦成)等迅速饬催矣”[29]。

与此同时,户部也在高速运转。四月十四日,户部报告道光帝,漕粮海运到津后,“米色均属干净”,但为保险起见,他们仍要求仓场侍郎命令各仓,“加谨收贮,板蓆铺垫,妥放气筒,如数安置”[30]。结果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海船离开天津后,大部分前往奉天购豆贸易,并于五月二十二日左右返抵上海;直接回沪的船只,时间自然更早。据李景峄的报告,自四月初六至十九日,已有回空沙船31只。由于采取挑选大船、随到随兑的方式,二运的起始时间并不相同,其中周隆顺、孙永盛等人之船,于四月十六日出海,为二运之首[31]。

海运   论道   漕粮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倪玉平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