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提倡好女不嫁二夫的背后动机是什么?
2009年12月09日 09:2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如果说守贞是封建专制帝王的圈套,那么,是不是不守贞,我们就能跳出这个圈套?

如果是这样简单,那么,我们只要鼓励越来越自由的性生活方式即可。或者,我们只要鼓励 婚姻中的人都红杏出墙,鼓励恋人都脚踏几只船,鼓励女性尽量频繁更换伴侣。同时,我们 只要鼓励男性不忠于上司,不忠于职守,只顾自己的利益。——我们就跳出了封建专制的圈 套?

当然不是。

盲目的忠贞和盲目的不忠贞都一样错误。

只有智慧能解开这个死结。我们需要知道,对什么应该忠贞,对什么不需要忠贞。

忠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依旧还是一种美德。忠贞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抵御压力和诱惑, 坚持自己的选择的能力和品质。这样一种品质,是动物所缺乏的而人所独有的,是人性伟大 的体现。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人的生物性的部分,是本 能欲望,追求的是自由释放的快乐满足;自我,是人的社会性的部分,它懂得人不能任性行 动,而需要考虑到社会的要求;超我,是人的道德性的部分,告诉我们要按照善的原则行动 ,即使那样做并非最快乐。在中国古代,忠贞,对那些由衷认可这个价值的人来说,就是一 种超我的要求。为了符合超我的要求,这些人不惜用超我压抑本我。对一些未必由衷认可, 但是不敢反抗社会的人来说,忠贞,是自我必须顾虑的一个社会规范,因此,他们的自我会 抑制本我。超我、自我有管理本我的能力,必要时能够压抑本我,正是人超越动物的地方。 而一个人的这种能力超强,也正是一种更优秀的品质。

一个男人,自觉地选择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选择了一个自己追求的事业,或者找到了一 个好的领导者去追随,即使有困难和阻碍,也不会轻易放弃。这是一种忠贞,是一种高贵的 品质。它本身并非错误。封建专制时期,那些忠臣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并非太忠贞,而是忠贞 的对象不对。——如果忠臣所忠的,是为民众造福的事业,而不是“第一个主子”,那么这 样的忠贞,今天也一样值得发扬。如果古代忠臣发现,皇帝如李世民,能为百姓造福,所以 忠贞于他,像魏征那样,是值得赞许的。如果忠臣发现,皇帝如隋炀帝,堕落为国家之害, 就不必对他忠贞,那也是值得赞许的。我们应当忠实于真理、爱、正义等永恒价值,而非忠 贞于某个帝王。

如果一个女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男人,把全部的心放在他身上,以至于不愿意让其他男人 分享爱情。即使面对诱惑,也不会按照本我的欲望行事,而会按照超我的愿望,保持爱情的 专一。这样的忠贞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它是实现最美好的爱情的基础和助力,是值得我们 颂扬的。但是,如果女人发现,这个男人并非自己认为的那样好,实际上过去的爱是个错误 ,所以女人决定离开他另寻爱情,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她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真爱 ,这并非不是忠贞。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种从一而终的忠贞观可以废了。也许我们需要的是: “好女不嫁错夫,忠臣不事恶主”,忠贞于永恒的美好价值。珍珠不能扔给猪,我们美好的 忠贞,也不能让封建专制帝王们掠夺并糟蹋。

延伸阅读:节妇、烈妇、烈女——贞节牌坊的故事

本文摘自《女人,红嫁衣的千古宿命出版社:北京凤凰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凤凰出版社 作者:吴晓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朱建军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