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年的上海豫园 它的价值只是门票收入吗?
2009年12月02日 14:54新民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然而,时代潮流已经不可逆转了。中国园林从私家花园被改造为公共空间,是随着功能转换而实现的一次美丽转身,是“庶民的胜利”。但今天它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社会转型期中,固有文化环境、消费方式匆忙改变的结果,是“物质的胜利”。

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责任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研究员廖奔认为:文化遗产,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作为参照物确定的概念。百年来的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主,使传统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受到极大冲击,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加剧,商业市场与消费经济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与商业文明急速转型,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属于非物质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

这种现象也为世界上大多数文化界人士所警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描述过典型化困难局面:“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

中国园林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种文明的危机。

廖奔还认为: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是它所由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释,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

作为豫园当家人的臧岭同样感到责任重大,他在强调“在开发利用中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认为要“不断挖掘研究与豫园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为今天和后人研究这座园子与上海的关系服务。”近年来,豫园的领导、专家经常到外省市征集海上画派名家的精品力作,并以听涛阁为基地,与北京故宫、台北国父纪念馆、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合作,举办过数十次大型艺术、珍宝展。

臧岭说:“今天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吸引年轻人眼球的东西太多太多,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就可能不那么在意。不过,我发现日本、韩国的青年游客在豫园是相当兴奋的。国内青年学子,将古典园林和建筑当作学问来做的也有,比如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经常在这里写生、拍照。豫园要吸引年轻人,要靠全社会的努力。当然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增加园林的文化节目与内涵。明年世博会期间我们会跟法国枫丹白露所在省搞一个抽象油画展,采用声光电结合的展示手段,这也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豫园走过了450年,再过5年,上海将迎来唐老鸭与米老鼠,两种文化的并存与相容,不仅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也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和谐。如果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状态为一致的现代工业文化符号所取代,那就是城市的悲剧。在保持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在体现文化多样性方面,上海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这,也许就是纪念豫园450岁的理由吧。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沈嘉禄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