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被误读的世界历史》 作者:罗文兴 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太监”不是中国专利
说起“阉人”,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宫廷戏中操着一口娘娘腔、阴柔之气十足,甚至涂脂抹粉的“太监”。中国的太监时间悠久,据专家考证,早在殷商之际就有“寺人”,这在甲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
明末清初时,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唐甄解释道: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一样,因此不像人的身体;他们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们的声音好像儿童一样稚细却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你说他嘶哑但又能成声,你说他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语,因此不像人的声音;他们可以很爱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人们一向认为“阉人”就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封建时代对人性的一种摧残和压抑。但这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原本“阉人”并非中国独有,在西欧,也有这么一群被阉割的人。不过,他们的名字叫“阉伶”。
“阉伶”什么意思?顾名思义,就是“睾丸被割掉的歌手”。
因为睾丸影响到男性声带的成长,所以音乐家培养了一批男童,从小大约6岁左右,就被阉割,使阉童的声带保持在最细最清脆的状态。而这种风潮,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初。18世纪初期,歌剧界的表演者,有70%是阉伶。当时光是意大利每一年就有4000个以上的男童被阉割,盛行的程度已经让人以为“音乐家等于阉人”。
阉伶究竟起源于何时,历史并未给予确切的答案,但音乐学家们大多认为,阉割之风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的教规大有关系。因圣保罗的训示妇女在教堂不能歌唱,才有了男童女声——阉伶的出现,但如何把接受阉伶与《圣经》中的训诫调和在一起对于教内而言又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旧约》中禁止礼拜活动有受伤的或是被阉割过的人参加,但教会仍然把阉人歌手纳入合唱团中,这一需求也保证了阉人歌手的供应。这种做法看起来自相矛盾,但教会找到了为此辩护的人——本尼狄克派学者Robert Sayrus这样写道:“嗓音是比性能力更为珍贵的一种才能,因为人类正是凭借语言与理智才有别于动物。因此,在必须时为改进嗓音而抑制性能力绝不是渎神的做法。”
德国一位学者写道:“年轻的阉人歌手嗓音清脆、动听,无与伦比,任何女性都不可能具有如此清脆、有力而又甜美的歌喉。”
18世纪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帕尼这样描述1734年法里内在伦敦演唱时的情景:“他把前面的曲调处理得非常精细,乐音一点一点地逐渐增强,慢慢升到高音,尔后以同样方式缓缓减弱,下滑至低音,令人惊奇不已。歌声一停,立时掌声四起,持续五分钟之久。掌声平息后,他继续唱下去,唱得非常轻快,悦耳动听。其节奏之轻快,使那时的小提琴很难跟上。”
就连对阉伶一向持有偏见的法国剧作家伏尔泰也承认:“他们(阉伶)的歌喉之美妙,比女性更胜一筹。”
而18世纪的法拉内利,无疑是“阉伶”中的佼佼者,被后人称作“绝代妖姬”。如今,来自意大利和英国的科学家成功地挖掘出了他的尸骨,希望能够破解阉伶的歌唱之谜。
法拉内利,原名卡·布罗斯基,1705年1月24日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他自幼随父兄学习音乐,和卡法瑞利师出同门,是波波拉的得意门生。
法拉内利有着传奇般的歌唱业绩。15岁起,他开始在那不勒斯登台演唱,展示出特殊的歌唱才能。17岁时,他在罗马以一曲超高难度的咏叹调演唱令那个时代的音乐家和观众为之倾倒。这段传奇故事被18世纪的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详细地记录下来。根据记录,法瑞内利的嗓子可以涵盖三个半八度,在一次呼吸中变换250种音调,持续超过一分钟之久。他惊人的唱技时常使乐队忘记演奏,女性观众则成批成批地晕倒。
在以后的近20年内,法拉内利的歌技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无可争议的欧洲一流歌唱家。他演唱的歌曲难度极高,比如咏叹调《战士在武装的阵地》一曲,包括十度音程的跳进等复杂技巧,他却可以轻松地唱下来,被人称之为“喉咙协奏曲”。这些曲目除他外,当时几乎无人敢问津。
1737年,法拉内利的事业如日中天,这位奇才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各国皇室的目光,许多王室更是不惜花重金聘他担任御用乐师。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五世患有怪癖,情绪失控,常常莫名其妙地郁闷。法拉内利前往西班牙宫廷供职,为国王唱歌解忧治病,没想到这一唱就是10年!1759年,他离开宫廷。开始了漫长的退休生活,默默无闻直至去世,终年77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罗文兴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