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翰林李鸿章如何把“叫花子”练成悍勇淮军
2010年02月03日 10:31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窦文涛: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淮军草创之处就要增援上海,可是那个时候他这军力怎么打呀,虽然说曾国藩答应,分派给他一些自己的部队支持他,但是你具体的这个讨兵借将这活,搁谁都轻松不了啊。这些湘军里头的将领,谁愿意把自己的最好的人马让给你李鸿章呢?所以到后来李鸿章给好朋友的信里都感叹呢,说是这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啊,楚中老友对我不够意思,就是说湘军里的这些老朋友,他们不愿意把这个精兵强将借给我,但是要不说叫花子军的头呢,你既然是丐帮的帮主,那脸皮就得厚啊。

你还别说李鸿章,能讨会要,到处求告啊,跟这个比如湘军名将鲍超给人套瓷儿,咱哥俩这么多年的交情,你借给我三个参将,借仨参将。你还别说,后来这仨参将成了淮军里头的骨干大支啊,借完了鲍超,再去求陈士杰,说陈士杰啊,你看咱俩也哥们,你把你手下那个陈飞雄借给我行吗?好,又借陈飞雄,甚至于给他借到曾国藩的头上,跟曾国藩借什么人?借他的亲兵营。说曾大帅,支持我一下吧,把你那个营官,亲兵营的营官韩正国借给我好吗?借完了这个曾国藩,又去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管人叫师叔,其实就比他小一岁,师叔啊,你看看在咱们这么多年这个情分上,我这趟去打上海可是大死仗啊,没有精兵强将那没法打,靠我那些个土勇,我们,我们不行啊,师叔支持一下吧。

说了这么一大通好话,最后算是曾国荃答应,把手下的这个名将程学启和他的两个营借给李鸿章。

解说:程学启,安徽桐城南乡人,早年加入太平军,成为安庆守将叶云来麾下的一员爱将,这个矮个子文盲将军虽然贪财好色,但打起仗来令人生畏,他在驻守安庆北门时,湘军屡攻不下,不得已便设计对他进行了策反。

方堃(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程学启有一个奶妈,程学启和他这位奶妈的感情非常好,当湘军得知程学启有奶妈这个情况之后,他先拘捕了这个奶妈的儿子,而且在这之后,让这位奶妈去劝降程学启,程学启这位奶妈就化装成一个讨饭的老婆婆,就混进了城,然后见到了程学启,据记载叫做“伏地而泣”,劝程学启投降湘军,在程学启这位奶妈的劝告之下,程学启率领他部下的82人由此投奔了湘军。

解说:程学启投奔湘军后,始终得不到信任,曾家兄弟总怕他反水,对他疑心重重,当叛将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心寒不已的程学启甚至试图自杀,一死了之。

刘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李鸿章一心要罗致程学启,他当时就请了一个程学启的老乡,也是当时的一个名士(孙云锦),去跟程学启说,咱们都是安徽人,安徽人在湘军里始终不能自立门户是替人家在打工,咱们要自己另立门户,程学启也很同意,所以两人一拍即合,程学启就到了淮军。

解说:程学启就这样被李鸿章“借”了过来,后来他成为“淮军第一名将”,对李倚为左膀右臂。两年之后,程学启率部攻打嘉兴时受伤,死于破伤风。噩耗传来,李连声惊呼“左臂膀断了”。当然,李鸿章的能耐不光是借,而是借来之后能为己所用,最终“化湘为淮”。

翁飞:比如说,黄翼升是湘军的一名水师统领,也是曾国藩创办湘军起家时的元老,早在李鸿章组建淮军之前,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初三日,曾国藩就有一个密片,保荐李鸿章为两淮盐运使,兴办淮扬水师。那么,附片保荐的就是黄翼升去当淮扬镇总兵,统领这支淮扬水师。

解说:李鸿章以“助战”为名,把黄翼升的水师弄到手后,就再也不愿归还了,不论曾国藩如何再三催要,他都阳奉阴违。更要命的是,黄翼升跟定李鸿章后也乐不思蜀,就连曾国藩发怒要上奏弹劾时,他仍拒不奉命。为了袒护黄翼升,李鸿章还公然和恩师耍起了赖皮,说什么他和黄是“患难之交”,“四载以来,欢洽无间”。

如果老师一定要参办,就把鸿章一起办了吧,弄得曾国藩哭笑不得,左右为难,黄翼升的倾心当然与李鸿章的态度分不开,李对黄的推崇甚至到了阿谀的地步,他常把淮军的胜利,归功于黄的“主持、调度”,他溢誉黄为“武人中第一流,平吴第一功臣,这些话黄翼升听在耳里怎么会不舒服呢?

董丛林(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那么李鸿章这个人呢,应该说,他这个趋新性更明显。他跟曾国藩比起来,他似乎是受传统约束更小一些。直白地说,相对而言,他可能是比较功利,讲求实效,更注重,就说我驾驭这支军队,怎么样战斗力更强,能够打仗,他就是对这个方面考虑得比较多。

解说:搞物质刺激,“好以利禄驱众”,爱人重才,大胆任用,宠信有加,是李鸿章把他人之臣化作自家之仆的灵丹妙药。他写过“信陵爱士天下倾”的佳句,在实践中也能像信陵君那样。因此,湘淮俊杰乐为其用。

翁飞:再比如说,郭松林也是湘军的一个悍将,他能够“望尘而知敌数”,特别懂得骑兵作战,他看到尘土,就知道对方的马队有多少敌兵,这个人骄恣跋扈,特别好色而且不守纪律,他溜到了上海以后,曾国荃要追他回来,李鸿章为他求情。

解说:为了能留住郭松林,李鸿章不惜得罪师叔,要他“赏脸相借,勿予苛责。”

与曾国藩的“驭下须严”相比,做李鸿章的部将无疑要舒服得多,郭松林后来果然也给李鸿章长脸,四江口和江阴之战,他身先士卒,纵横驰骋,一时名将大噪,在淮军早期将领中他和程学启齐名,而这两大名将原先都是曾国荃的部下,直到此时,曾老九才痛感人才流失,悔之晚矣。

董丛林:有人说:“淮由湘出,犹有水源木本之谊。”应该说这还是对的,因为你比方说湘、淮军,从整体上看,它产生有一个基本相同的背景,就是为了当时镇压太平天国、镇压捻军。

解说:不管怎么说,湘军的输血使新建淮军的实力大大增强。有人做过分析,在淮军最初的13营6500人中,从湘军抽调或借调来的就占了大半以上,因而史家有云“淮军初起半楚勇”,就连李鸿章自己也感激地宣称,“湘军是淮军之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