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让屡战屡败被人嘲笑的李鸿章救上海
2010年02月02日 10:49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
李鸿章败军之将啊,得上去卖好啊,就奉承人家,说什么呢?军威大振,当以军门为最,就是说给人拍马屁,可是没想到这和春呐,说话真不给他面子,说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这李鸿章,那这个畏葸溃逃的李鸿章,他怎么就能够后来统帅淮军,越战越勇,甚而至于以后成了晚清的铁大腕呢?

凤凰卫视2月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862年的年初,上海人在战争的恐惧中,迎来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雪,飞雪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就连黄埔江居然也结冰封冻,可以行车走马,这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雪实属罕见,不过,对上海人来说,比严寒更可怕的是太平军就要攻打上海了。

自从太平军发动大规模的东征战役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势如破竹,横扫江浙,东线的清军节节溃败。1861年11月,太平军在连克宁波、杭州之后,忠王李秀成统率12万大军,呈三面七路之势,兵临城下,剑锋所向直指上海。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中,刚刚通过政变夺取清廷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也同样忧心忡忡,密切关注,要求确保上海。从某种角度说,上海的争夺实际上成了1862年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一次举足轻重的角逐。

窦文涛:大家好,欢迎来到《凤凰大视野》,从今天开始一连两周,咱们播出一部算得上是大制作的纪录片,这纪录片呢,是从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有名的军队聊起,这军队跟晚清重臣李鸿章那关系太深了,没错,正是淮军。这故事啊,得从148年前的那个清明节说起,1862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话说那天,几艘挂着英国旗的火轮船靠近上海码头,上海人码头上还迎接呢,这个船是运兵的船,里头的兵呢,他算是兵吗?他不算国家的正规部队,而是刚刚组建起来的乡勇,这算地方团练嘛,没错,这正是淮军。

上海人这个深受重围啊,当然对这个救兵很高地期待,但是啊,船靠了岸,这淮军大兵一个个走出来的时候,上海人有点瞧不明白,说这帮人哪儿来的呀,首先说这个枪,是七短八长,穿这衣服是七长八短,叫号褂,这号褂胸前是一个淮字,背后是一个勇字,淮军的乡勇嘛。

然后这帮兵下了船之后,那是满嘴的土话、脏话,上海人还听不懂,安徽话,而且呢,身上这个味,因为在船舱里还闷了几天几夜,这个味道非常地可人,所以这个上海人捂着鼻子,犯嘀咕,因为上海人心里有比较啊,那当时在上海驻的有这个清军啊,还有这个洋人的军队,跟他们那鲜亮打扮比起来,咱这淮军这乡勇,就这么说吧,叫花子部队。所以这帮迎接的上海官绅一边表面上迎接,心里头可打小鼓啊,说这个就是咱们千辛万苦花了巨款请来的救兵吗?靠他们能保卫上海吗?

解说:面对李秀成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清官兵望风披靡,上海官绅惊恐万状,而洋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极力阻止太平军进入上海。

华强(解放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那么上海当时防守力量非常薄弱,比较有战斗力的就是华尔这支洋枪队,而“华尔洋枪队”的人数有多少呢?少的时候,它只有一两百人,多的时候到一两千人。

解说:与太平军的12万大军相比,这点有限的兵力实在是杯水车薪,让官绅们庆幸的是,年初的这场暴风雪延缓了太平军的攻势,使得上海的清军和洋人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而就在这时,来自安庆的“叫花子兵”悄悄地开进了上海,谁能想到,正是这支军队改变了苏南的战局,“挽救”了1862年的上海,谁能想到这批“叫花子兵”竟成了黄埔滩上的幸运儿,角逐上海的大赢家。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大清帝国,处在四面楚歌、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这个气数将尽的王朝。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洪秀全在天京建立了一个与清王朝分庭抗礼的政权,祸不单行,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不得不再次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

汤奇学(安徽大学教授):这样,英法态度就发生变化了,从观望走向支持清王朝,这个就是以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

解说:外患总算在割地赔款的妥协中平息了下去,中外似乎可以“相安”了,可“长毛”们却不吃这一套,太平军和北方的捻军一起,愈演愈烈,愈战愈勇,全国14个省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波及,那么大清的国家经制军,那曾经令人为之骄傲,横扫关内外的八旗铁骑和几十万的绿营军此时在哪儿呢?难道他们仅仅就是个摆设吗?

董丛林(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当时,清朝国家经制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来说,是不太中用的,你像那也是湘军的一个重要将领胡林翼说过,他说,官军就是清朝的国家经制军,“即令是千人为营,而十贼可破”。

张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那么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当时清朝采取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它在十年当中,大概是派了三批的团练大臣。

方堃(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国藩受命在籍兴办团练开始,他就想通过兴办团练来训练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一种受自己调度的新型武装力量。

解说:湘军的迅速崛起,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在清军主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相继崩溃后,湘军便理所当然、当仁不让地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太平军作战的主要军力。就在太平军东征将士所向披靡之时,西线部队却遭受了重大挫折。

1861年9月,曾国藩的湘军在夺取九江之后,又攻克了太平军固守九年之久的安庆,安庆易手,这是湘军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它使太平天国的皇城,天京失去了长江上游的最后屏障,而数十万精锐丧失殆尽,也使太平军在整个西线陷入了无可挽回的颓势之中。湘军的节节胜利,使曾国藩威名大震,咸丰十年(1860年)之后,曾国藩先后被委以钦差大臣总督两江,并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此时的曾国藩和湘军,已然成了支撑危局的砥柱动量。于是,当上海危在旦夕之时,上海的官绅们很自然地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安庆,投向了曾国藩。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