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比较19世纪亚洲政要: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2010年01月01日 14:05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如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尽管他接受了鸦片战争后“经世之学”的影响,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器物”层面上。他作为大清重臣,迫于满朝清流物议之压力,变革只敢触及器物层面,绝不敢越“中体西用”雷池一步,抱残守缺,胶柱鼓瑟,“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如他自己所言,只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如何正确对待“西化”和西方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大清朝就象一个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老拳师认为自己只要也有这么一副漂亮手套,就可发生同等威力。李鸿章并非有接受外来文化,但作为士大夫的主流意识,他一方面固守中华文化天下第一,另一方面以羡慕西洋文明的巨大威力。中西文化的矛盾与不调,妨碍了他在深层次上吸取西方近代文化,成为他难于摆脱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培养西学人才,要么为军事人才,要么为翻译人才,比如他在19世纪70至80年代,所奏派的200余名正式留学欧美的学生,全是学习军事和工程技术等,没有学习西方哲学、政治和文史等学科的。

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上,他未能突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弊政,重军事工业轻基础工业,害怕商民壮大,只为清政府谋财,不重视为老百姓谋利。这种推行缺乏近代经济灵魂的错误产业政策的结果,是李鸿章只重视“劲卒”,不重视“豪商”,结果中国没有“豪商”,也没有“劲卒”。

整个中国的近代化,都是在畸形的轨道上爬行。

当“天朝”上下羞羞答答举步维艰地撩开西洋的神秘面纱时,日本举国喊响了全面“脱亚入欧”的口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文明开化”的狂潮。

外相井上馨认为,日本只有成为“欧化新帝国”,才能获得列强好感,修改不平等条约。一场狂飙突进的全面“西化”运动开展起来。在政府的带领下,天皇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起了燕尾服,举国上下刮起了铺天盖地的“欧风美雨”:吃西餐、穿洋服、说英语、理分头、跳交谊舞甚至嫁洋人,都被视作“上流生活”。有一首打油诗说:“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伊藤博文“喜好洋风”,是“欧化政策”的积极倡导者。但当他以现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后,及时调整政策,顺应大势,照顾国情,恢复传统文化,扭转了浅薄庸俗、极端西化的倾向。日本一时出现了西服与和服并存、酒吧与茶室共处、西洋歌剧和日本浮士绘竟相夺目的奇观。在此基础上,伊藤博文大力“劝奖百工”、扶持私营企业,使日本经济欣欣向荣。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强调“富国强兵”,但伊藤博文却没有推行片面的唯军事的产业政策,始终把“殖产兴业”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伊藤博文既重视“劲卒”,更重视“豪商”,结果日本“豪商”遍地,“劲卒”无敌。

按近代文化标准,伊藤博文要比李鸿章“文明开化”得多。1896年李鸿章访俄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评论对李的印象说:“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在维特评价李鸿章5年之后,伊藤博文于1901年9月获赠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学位。李鸿章呢,也许在喝着洋咖啡,吟诗作赋吧!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龙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