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清秋子供稿)
四年后,老天又给了大宋一次机会,大辽的皇帝死了,儿子即位,才12岁。皇后萧燕燕升级为太后,临朝摄政,是为萧太后。这时候的大辽,各方面都很不妙,正是所谓的“主少国疑”之际。当国的是孤儿寡母,勋臣贵戚各握兵权,都在看笑话。
宋太宗赵光义获得了这个情报,犹如服了兴奋剂:高粱河之耻,今日终可得报!于是在大宋雍熙三年正月开始部署,开春三月,发三路大军攻大辽。
这次摆下的阵势,对幽燕是志在必得。东路,主帅曹彬,统军十万从雄州出发,这是准备拿下幽燕的主力军。中路,主帅田重进,从定州出发,直取蔚州。西路,主帅潘美,副帅杨业,出雁门关,旨在拿下云、应二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应县。
这次宋太宗没有亲征,也许是上次坐驴车坐怕了,不敢再冒险,但是部署得却极为周密。东路曹彬这一路,虽是主力,却要求他们一开始要慢慢走,牵制住辽军的主力。而最先发起攻击的,则是西路和中路,待两路一得手,辽军必慌,要赶着去燕京西南防堵。这时候,东路再发力北上,三路汇合,致敌人顾此失彼,藉此一举拿下幽燕。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仗,又是先胜后败,而且败得极其窝囊,只成就了英勇殉国的“杨家将”。在后代的章回小说、戏曲、评书里,西路军副将杨业演变为“杨令公”、“杨继业”,被艺术家说不尽道不完。——我们这民族,若败了一仗是一定要说上一千年的,不然解不了心头之憾!
太宗赵光义也算是行伍出身,跟着太祖南征北战,可以说是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但是很不幸,他在军事战略上遇到了天敌。这个天敌,就是大辽太后萧燕燕。听“萧燕燕”这个名字,好像是一淑女。萧太后也的确是出身高贵,为宰相之女;可是她还有另一面,史称她“习知军政”。她和赵光义下的这盘棋。可以看出,她对军事可不是一般的习知,而是堪称战略天才。
萧太后执政后,迅速调整了人事,重用能人,很快达到了君臣和谐、上下同心。赵光义得到的情报已经过时。宋军此次虽然来势汹汹,她自然有办法对付。
她早看破了宋军摆下的迷魂阵,认定了宋东路军曹彬才是主力,一定要全力以赴干掉,其他两路,偏师去应付就行了。
这才叫:大战未开,胜负已见!
起初,宋军又是打得漂亮,中、西二路军夺关斩将,势如破竹,连下飞狐、蔚、寰、朔、应、云诸州,都达到了战略目的。
最关键的东路一军,也顺利攻克固安、新城,继而拿下涿州,逼近到燕京的鼻子底下了。辽各城守将投降的投降、被擒的被擒,辽军士卒被俘的有上万人!
可是,老天照顾大宋就到此为止。接下来,萧太后的宠臣、大辽的名将耶律休哥又出场了,战事一下发生了逆转。
曹彬的东路军一打就打到涿州,因为进军太顺利,以至粮草不继,在涿州呆了十日,只好又退回雄州等粮草,打了半天,白打了。
宋太宗得报后大怒,认为大敌当前,主力大队回军就粮,乃兵家所忌,“失策之甚也”。立即派使臣赶往军中,令东路军不得后退,亦不准再冒进,而是沿着白沟河与米信会合,待中、西两路军完全实现战略目标后,再会师北上。
历史的大转折,就在这个命令下达之后。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这时的情况。实际上,赵光义的这个命令,并没得到执行。曹彬所部诸将一听说中、西二路连战皆捷,都坐不住了,谋议蜂起,争相请战。大家说:形势这样大好,我们怎能做落后分子!曹彬作为一路统帅,竟然压服不了众人,只得再次率部北进涿州,粮草不够也顾不得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清秋子
编辑:
王钻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