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大一统的语言与麻烦
2009年07月15日 13:56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那个时候的说客辩士纵横家们,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得掌握多少门外语啊?《战国策》说苏秦说秦王不成,估计就是秦语口语不过关,在秦国的招聘面试中被刷掉了,只好回家揣摩“太公阴符”,期年乃成,大概就是花了一年时间背纪阿姨词汇表去了。因为苏秦同志发奋努力,在后来赵国的招聘考试中成绩优秀,一直混到挂六国相印的地步。成功后,这小子看腰下黄金印大如斗,感慨地说:“要是老子当年有个北京户口(错了,是洛阳附郭田二顷),才不背那鬼单词儿呢……那,那是人做的活儿吗?”直到今天,大学里还有不少家伙头悬梁锥刺股地背ABC及各种番邦鸟语,就是受了苏秦的毒害,而且家里还没有北京户口的那种。以前的先生们骂苏张之辈徒逞口舌之利,并无别的能耐,相信今天大学里的兄弟们拼了老命考托福雅思纪阿姨的时候,一定会鄙视这些见人挑担肩不累的家伙的。

说到这里,俺们不得不表扬一下:嬴政是个好同志,他为中国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嬴政同志早年在赵国生活和学习,少年时代因为父母工作关系移民西方,通晓秦、赵两国语言,同时也深深地知道“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至于嬴政同志早年有没有补考过哪门语言,这个俺们无从深考,同学们见仁见智可也。这位未来的秦始皇,从亲身经历清楚地看到了语言文字不统一的严重性:比如说他爸(名义上的那个)和他妈因在感情交流上的不方便而导致种种家庭纠纷——异人被扔到赵国去的时候,年纪已经比较大了,可想而知口语上提高的难度要大一些;再比如说他自己从赵国回到秦国后那种重新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艰辛。他从中举一反三地认识到统一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所以,毅然决然地下令统一语言文字。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错了,是为了让下一代可以名正言顺地当懒虫——当嬴政同志担任秦始皇的要职后,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列国争雄的战国时代,更妙的是,他居然统一了文字!这样,理论上讲,当时的人们就只用学习一种文字,一种语言。想想看,如果整个欧洲只用一种文字,一种语言,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儿!

秦始皇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教育非常关心,特地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好些儿童启蒙教材(赵高作《爰历》,胡毋敬作《博学》, 李斯作《仓颉》),为了不误人子弟,先给他自己的儿子们用了——其中有位专家非常著名,叫做赵高,后来创造了“指鹿为马”的成语,还顺便教授了一位高徒,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皇帝嬴胡亥。

嬴政同志工作效率还是很高的,在短短的十五年里,秦帝国基本统一了文字体系,这一体系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但在语言上他没能完成统一——这实在不好怪他,普通话也推行大半个世纪了,可如今咱们开个部门小会还南腔北调的呢!

嬴政同志在秦始皇的重要位置上为人民大众做了许多好事——想想看,我们大家不用像藏族、维族、蒙古族同学那样多学好几门语言——可是在他老人家为人民鞠躬尽瘁之后,却被骂了足足有两千多年。泉下有知,始皇帝一定不高兴。

如果始皇帝能够再选择一次,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不会再去背黑锅,而是纵容大家讲各地土话,用鸟爪文字,让大家一辈子有学不完的外语。有朋自远方来,结果是鸡同鸭讲,一定会开心得不得了。

那些创建统一帝国的智者们,清楚地看到了语言文字的分歧,将严重地阻碍这个国家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阻碍中央与地方的交流,从而造成分歧,甚至于导致分裂。始皇帝统一文字,对华夏帝国保持长久的统一意义深远。

我们今天知道,秦帝国是很暴力的,为了尽快完成统一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国家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但在意识形态上还远远谈不到统一——始皇帝搞了个“焚书坑儒”活动。骂归骂,平心而论,“焚书坑儒”还是蛮进步的。通过“焚书坑儒”活动,秦帝国基本上统一了文字,规范了思想,中国的统一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算起了。秦始皇虽然努力,还有些书没有焚完。一两百年后这些书陆陆续续地被挖出来,惹出了大麻烦。

比如说最著名的“孔壁藏书”,就引起了大吵架,吵了两千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话说是西汉某位亲王,叫做鲁恭王的(因为语言流变了,有些资料又把他叫做“鲁共王”,鲁是这位亲王的封地,这个“恭”或者“共”是他死后的谥号),为了修后花园,把孔子家的院墙扒坏了,发现大堆的竹简,其中就有孔老二搞民办大学时编的教材《尚书》,是秦始皇没有烧掉的,这一珍贵文献的出土,引起了当时许多学者的关注。

但是问题就出来了。

早在汉文帝时,政府痛改前非,废除“挟书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积极推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皇帝打听到山东有个九十多岁的老头伏生还能背《尚书》,就派出晁错去收集整理。伏老头说的是秦版山东普通话,晁错说的是汉版长安普通话,两个人猫狗相对而无语,难以沟通。好在伏老头的女儿伏娥大婶大概参加过国标普通话补习班,多少懂点,就居中翻译,晁错笔录。

比如伏老头说:“If you can’t follow the oath ,I’ll kill you。”伏小姐翻译:“要是你们不信守誓言,俺就宰了你们。”晁错先生摇摇头,觉得不雅,就在记录本上修订为“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因为历代的语言文字在这中间翻来覆去地被倒腾,所以《尚书》是出了名的佶屈聱牙,治《尚书》有心得的老夫子们的经验就是:只挑你读得懂的地方读!

晁错从伏老头那里淘到了二十多篇《尚书》——有说是二十八篇的,有说是二十九篇的——因为都是用当时通行的简体汉字抄写的(当时的简体字,就是“隶书”了),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国家为了表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给研究《尚书》有心得的学者官做。

鲁恭王破孔府壁得到的书,因为是用先秦蝌蚪文字书写的,所以相对“今文”,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本子出来之后,严重冲击了“今文”派当官发财之路——“今文”派是曲学阿世的大骗子,“古文”派则是质朴泥经的书呆子,双方在见解上有很大差异——所以今古两派大打其架,个别不法分子甚至于向西汉国家教委教材编写小组的同志行贿,以求把自家的本子定为官方版本。

今古两家一直闹到“五胡乱华”。倒霉的今文本子被战火烧光了,只留下古文本子。战火接着燃烧,又把古文本子烧得七零八落,古文本子的地位又被伪古文本子取而代之,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伪古文版的《尚书》,不少学者至今还在为今文、古文、伪古文的是非恩怨吵架。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统一语言文字和思想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不容易!秦始皇少烧了几卷书,后人可以多吵两千年的架。没有语言文字的统一,思想就难以统一;没有思想的统一,国家的统一就缺乏理论基础。“焚书坑儒”的历史意义,就在这里彰显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江上苇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