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十二月,司马光在受命编辑十九年之后,《通鉴》一书终于大功告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终后周显德六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编成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鉴于《通鉴》卷册繁浩,每事又无标题,不便检索,便以“年经国纬”,节要每卷中的大事,成《目录》三十卷。司马光又考证诸家异同,辨正谬误,成《考异》三十卷。合起来是三百五十四卷。《目录》和《考异》是司马光的独创,前人不曾有过此作。刻下市面通行的《通鉴》一书一般都不附刻《目录》,我是依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才得见其尊荣,而《考异》三十卷,经胡三省音注,已散入各卷相关事目之下,只要是正体本,皆可看到。
《进通鉴表》出自范祖禹的手笔,“表”中以司马光的口吻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当是不为过的。司马光编完此书时年六十六,而目已昏眼已花,神识衰耗,牙齿也没剩几颗,其费心如此。书奏上,神宗皇帝很高兴,对辅臣说:“前代未尝有此书,远超过荀悦的《汉纪》。”于是下诏嘉奖,赐银帛衣带鞍马。独刘攽坐废不及外,书局中人一一有赏,司马光迁为资政殿学士,范祖禹秘书省正字,刘恕早死,诏其子刘羲仲为效社斋郞。朝中辅臣们也争相来看,发现神宗皇帝在每卷的页首和页尾,均盖上睿思殿宝章,可见尊宠。
睿思殿当和尔英殿一样,皆是皇帝读书的场所,睿思殿始建于熙宁八年,绍圣二年四月殿后又建成宣和殿,是徽宗的藏书画处,著名的《宣和画谱》即以之冠名。《水浒传》七十二回上写柴进入内廷,在睿思殿“转过屏风后面,但见素白屏风上御书,四大寇姓名,写著道:山东宋江、准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柴进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江湖上唤做“小旋风”,后周世宗的嫡派子孙,因陈桥让位有德,宋太祖敕赐丹书铁券在家中。黄庭坚写有一首诗,中有“睿思殿金井栏”之句,神宗皇帝怕也在该殿与群臣读书论史。
元丰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神宗皇帝薨,哲宗即位。是年九月,哲宗命范祖禹、司马光康用副本,对《通鉴》一书进行重新刊定,待此项工作完成后,交付国子监镂版发行。元祐元年,范祖禹兼修《神宗实录》检讨官,人手忙不过来,司马光奏请时为秘书省校书郎的黄庭坚同校。司马光称赞黄庭坚“好学有文”。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写信并作古风两首,寄给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表达仰慕之情,从此苏黄定交,黄庭坚即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诗写得好,著名的“江西诗派”由他开祖。不过我喜欢他的词,很有东坡的风格。《定风波》一词说:“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雨谢,池射,风流犹拍古人肩。”又一首《谒金门》:“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便有迟暮之感。黄庭坚亦是书法大家,书法界有“苏黄”之说。
黄庭坚后来担任过《神宗实录》检讨官,是书修成后不久,其母去世,黄庭坚依古制,在家守丧。此时朝局已见风波,新党有卷土重来之势,黄庭坚嗅到危险,上书请辞,不来京师为官。“元祐党祸”起,章惇、蔡京一流,对旧党主修的《神宗实录》大为不满,从中摘寻出一千多条“不符合事实”的材料,认为是在诬毁先帝。于是,凡是参加修《神宗实录》的人都以“诬毁先帝”的罪名受到处分。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今重庆涪陵),两年后,移居戎州(今四川宜宾)。此时的黄庭坚,深惧文字惹祸,口不言诗词,但专心写字,可是也未能免,晚年又遭贬,最后客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年61岁。
元祐元年九月,司马光卒。十月,国子监奏镂版于杭州。元祐七年,版成,诏各州及西京、南京各藏一部,也赐给刘恕家一部。绍圣初,党祸起,司马光遭秋后算帐,范祖禹亦边州安置。绍圣四年,林自乞毁《通鉴》版,幸赖太常博士陈瓘因策士题祭出神宗的序,林自犹不信,认为不会是出自神宗手笔,要也是少年之文,言外之意,思想还不成熟。陈瓘顶了一句,“圣人之学,得于天性,有始有卒,岂有少长之异。”林自这才手软,他也担心被贯上“诬毁先帝”之名,幕后老板蔡卞连忙指使手下人将刻板束之高阁,不让再版就是,复不敢议毁版事。
应该说,陈瓘保护《通鉴》一节,功劳巨大,我们后人,特别是喜爱《通鉴》者,断不可忘了此人去。司马光当朝时,太学教授黄隐拍马屁,擅自将王安石的《周礼新义》予以毁版,使这部荆公平生用力最勤的书,世间流传甚少,林自毁版的提议,实黄隐启之(详见《君子之争》一文),要当时林自毁版之动议成功,《通鉴》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陈瓘(1057~1124),字莹中,号了翁,福建沙县城西劝忠坊人,林自、黄隐也是福建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探花,陈瓘一生以敢说话出名,很被执政者讨厌,也屡遭贬谪。元祐四年(1089年),陈瓘任越州通判官,太守蔡卞赏识他的才华,给他很大的面子,陈瓘却认为蔡心术不正,避而远之。事实证明,陈瓘确有先见之明。章惇为相,听说了此人,一次邀他去划船,就便请求治国方略,陈瓘明知章惇与司马光政见相悖,却当着章的面,极力为司马光说话。章惇这点还好,没坏得彻底,不但不恼,且为其胆量所动,绍圣元年(1094),提拔他为太学博士。于是便有诋林自毁版事,章惇要想到这节,估计夜半肠子都要悔青。
徽宗继位,陈瓘召拜右正言,迁左司谏,又上章弹劾蔡京,又被撵出京去。第二年召回朝中,此时的宰相是曾布,想拉拢他,用官爵来做诱饵。陈瓘不为所动,当面指斥曾布的过失,曾布非常恼怒,大声责骂陈瓘。两天后,即被贬为泰州知府。后因其子陈正汇控告蔡京动摇东宫失实一事,株连被捕入狱,流放通州、台州、江州、楚州等地。宣和六年(1124年)去世,享年68岁。陈瓘精通《周易》,有《尊尧集》传世,当年因为此集亦被贬。宋朝李纲评论其书法说:“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宋李之仪也说“莹中翰墨,简重而谨严,如其为人。”
《通鉴》既成编,也有身后浮沉。南宋高宗很是见重是书,尝说:“读《通鉴》,知司马光有台谏度量。”绍兴四年,特意命人送给北方的金国一套。然而自朱熹《通鉴纲目》问世,南宋、元、明三朝学者即重理学,尤重朱子学说,故多习《纲目》,研习《通鉴》的人非常少。至清初,顾炎武一改成俗,对《通鉴》很是喜欢,认为“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于是《通鉴》重又回到学者的案头,遂成六经之下必读之书。王夫之有《读通鉴论》,很受清末民初学者的喜欢,据说对变革之风也有引导之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义光
编辑:
王钻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