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许多人把古代中国的封闭保守的原因归结于没有走向大海;曾经,一些有志青年,会责怪我们的祖先:你们为什么那么眷恋大陆,始终不能超越土地的限制走向大海呢?
而在著名的政论片《大国崛起》当中,也把中国人缺少冒险精神,做为古代中国人没有走向大海的原因。所以,当他们分析葡萄牙人率先开辟大航海时代的原因时,说了这么一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葡萄牙人,或者说是欧洲人)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那么事实是这个样子的吗?
早在公元前548年左右,齐景公就已经在大海上溜溜达达;和他生活时间相先后的孔子,也发出了“道不行,剩槎浮于海”这样的感叹。如果说仅仅是这两位不足以证明古代的中国人早已走向大海,具有冒险精神的话,那么还有在海上射鲸鱼的秦始皇,还有历经十几年背地里海上奔波,并找了个小岛安家落户的徐福。还有那些明确记载在历史上的,明朝之前就开发出来的,从中国到非洲的航线。
这些古代中国关于大海的记录,说明的是古代中国人,并没有向现在的某人想象的那样,面对大海的时候吓的小腿肚子都转筋了,只能甘心当一只早鸭子。
和世界各地的人一样,古代的中国人也有无限的好奇心,也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傻大胆,太平洋的波涛,并没有阻拦住他们探索的脚步。
而且,这种对于大海的探险,也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汉代的中国人已经远达印度半岛的南部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并以此为中介,使得当时世界上两大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连结起来,构成一条贯通欧、非、亚的海上航线。在三国时期,孙权的出使船队曾经到达了红海。唐代的船舶远航到亚丁(今也门)附近,这已经和郑和下西洋的终点相距不远。
而被某些人称为具有冒险精神的,愿意投入大海怀抱的西方人,实际上在公元1420年(中国明代)之前,一直不过在大澡盆一样的地中海里泡澡,或者沿着欧洲的海岸,进行着近海航行。直到1420年,他们才向大西洋真正迈出了他们探索的脚步,直到1498年,达。伽马才到达了我们在唐代就已经完成了的探索,他也到达了亚丁湾。
由上边的一段讲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古代中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并不是没有走向大海。事实上,我们不仅走了,走的比西方还要早得多。第二,古代中国人并不是胆小鬼,也并不缺少冒险精神。事实上,古代中国人比古代欧洲人虎多了,所以他们不仅满足于向欧洲人一样在近海航行,所以他们会跑到海上去射鲸鱼,所以他们会比西方人早1200年到达亚丁湾。而且,在东汉的时候,著名的虎将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那个)的副使甘英(生卒年不详)就在公元97年,从中国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等诸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
这样的一群古代中国人,你能说他们缺乏冒险精神吗?你能说他们是胆小鬼吗?肯定不是!
既然古代中国人早已经走向了大海,既然古代的中国人并不缺乏冒险的勇气,那么为什么古代中国面对大海的探险,没有开创大航海时代,为什么古代中国最终会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最终还是让人从海上打开大门了呢?
这是一个宿命,这个宿命早在大禹治水之前的时代,就早已经注定。
虽然东方和西方同时走向了大海,但他们在大海里看到的东西却完全不一样。这个一点也不奇怪,在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东西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象鲁迅说过,看《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那么大海在西方人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呢?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在大海里看到的,是钱,是利益,是香料,是黄金。而古代的中国人(大多数中国人,不指有些不听儒家教诲,让钱迷了眼的极少数“中国奸商”)呢,他们在大海里看到的是不死药,是万国来朝的天朝气象。
欧洲人从大海里之所以能看到财富和黄金的原因,是因为香料。所谓香料,指的是豆蔻、胡椒、丁香、生姜等调味品。这些在中国人眼里普通到了极点的东西,在欧洲人眼里却相当于黄金。从11世纪到17世纪,香料主宰着欧洲人的口味、财富与想象力,中世纪的烹饪呈现出新的着重点和创意,就是所有东西都必须加香料,而且要有浓浓的色泽,至于香料的昂贵则全然不顾。有一个时期,一匹马与一磅藏红花粉等值,而一只羊用一磅生姜就能交换,一头牛只能换两磅肉豆蔻。胡椒更是昂贵,其价格甚至以单个干胡椒计量。胡椒可以充当货币来交税交租。那个时候,从香料群岛采购一船香料,只需3000英镑左右,而卖到英国市场上价值36000多英镑。
那么这些即使是在古代中国人或者说东方人眼里,也便宜的要命的东西,到了欧洲咋就这么贵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吃的东西不一样。欧洲人以肉食为主,那个时候没有冰箱啊,欧洲人的脑子也笨,整不出腌肉、熏肉、火腿啥的,咋办呢?只能是用大量的香料来保存食品。而且对于放时间长了的肉,也就是有味了的肉,只能往里边放大量的香料来掩盖异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梁振元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