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郑桓公友是在周王室担任司徒一职,郑武公掘突则在周平王年代担任了王室的卿士。所谓卿士,是王室的首席执政官,作个不恰当的类比,叫做内阁总理大臣或是首相也未尝不可。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建国的封建制。简单地说,周王(又被尊称为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直接领有王室的土地(王畿),诸侯则受封于周王室,在各自的领地上建立国家。这些诸侯国在内政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是在军事和外交上要听命于周天子,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国还对天子负有进贡和朝觐的义务,如果不按时进贡或朝觐,天子可以削其爵位甚至派兵(同时也号召其他诸侯出兵)攻打。
按照周朝的军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天子有六军,大的诸侯国可以有三军,中等的国家有二军,小国则只有一军。对于诸侯国武装力量的规模,有明确的控制,以此保证王室相对于诸侯的军事优势。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周王室本身强大,具备雄厚的实力。如果说犬戎之乱之前,周王室至少看起来仍有那么强大的话,犬戎之乱之后,周平王依靠了秦、郑、晋等诸侯之力才将都城从镐京迁到雒邑,实力就明显下降了。王室丧失了旧关中平原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不说,东迁之初拥有的方圆约六百里的王畿,也随着赏赐、分封和被外部侵夺,逐渐缩减至方圆约两百里左右。以这样的狭窄的土地,要维持满员的六军,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猜测,周王室还是维持了六军的编制,但形式重于实质,无论从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大打折扣。号称六军,实际上可能只有二军甚至一军的战斗力。而一些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即使只维持三军以下的部队编制,实际上人数和战斗力都远远超过了表面的规模。
此消彼长,王室实力的下降既是经济和军事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凭什么还要咱们顶礼膜拜啊?这种疑问开始在诸侯的心中产生。
当然,老虎虽病,余威犹在,数百年的传统的力量仍然发生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周天子还保持着一定的号召力,列位诸侯也时常到王室串串门。对于不听招呼的诸侯,周天子还不时发动其他诸侯讨伐一下。不过这种讨伐,单凭王室的力量已经难以做到了,更多时候是以诸侯为主,王室仅仅是派少量军队象征性的参与。
最早洞悉王室衰微的人,是离王室最近的人。
掘突死后,他的儿子寤生继承了郑伯的爵位,同时也继承了他在周王室的职务,成为了周王的左卿士。
自古以来,担任王室卿士的人,多半是周王室的同姓贵族,他们作为周朝宗室的组成部分,与周王共掌朝政。在周朝的历史上,有很多代天子的政权都由执政的卿士把持,以至于这些卿士的权势和名望甚至超过天子本人,比如:
成王时代的周公、召公。
穆王时代的祭公谋父、吕侯、毛公。
厉王时代的召公、周公(他们创立了著名的“共和执政”)。
平王时代的郑武公、郑庄公。
……
郑庄公就是郑伯寤生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