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沧海拾贝 > 正文 |
|
相关Tag | [考古] |
新华网合肥1月9日专电(记者 熊润频)在传统儒家观念中,生之礼与死之礼同为一礼,是“礼”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日前,随着安徽西汉时期“六安王”大墓的发掘,再次印证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传统。
记者在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汉墓考古发掘现场看到,所谓的“双墩”即南北向并列的两座突出地面的土坡,其中,南边的“墩”已经被“削平”,一圈篱笆墙围起了一个巨大的“土坑”,深达11米。坑的底部静卧着方形的墓葬,中间是主棺,包括木椁、石椁和双层木套棺;其南、西、北三面被顺序堆起来的黑色木头成“凹”字形包围。
据专家介绍,这样的墓室结构叫做“黄肠题凑”,三面的黑色木头材质一般为黄杨木,就这座墓葬来看,可能因为当地不盛产黄杨木,而以柏木代替。取柏木心加工成大小相同的木料,按树心朝向墓室的方向在墓室三面依次堆积,形成长9.1米、宽7米、净空2.5米的“题凑”。经过几千年的地下岁月,这些木头已经炭化成黑色,却依然平整结实。
墓室东面为门,与三面“题凑”相连接,正对长22米、宽7米的前墓道。“题凑”之外还有一圈外藏室,各种立柱、横梁、穿榫和半榫等精巧的木结构将外藏室分割成一间间的分区,各类随葬品即按分区有序放置。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告诉记者,这些小格分区非常有讲究,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习惯分别放置珍宝、日用器具或者车马模型等明器,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传统。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有的地方木结构倒塌变形正在清理之中,外藏室的整体结构还没有完全真实显现,分区数目也还不能确定。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