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陕西村”:清代回民起义军后裔已有十几万
2006年12月04日 16:11屠丽美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安胡塞会长一家为记者准备了丰盛的水果和点心

相关文章:

吉尔吉斯斯坦闻乡音:东干人把总统称为皇上

清朝风俗保留至今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记者探访中亚“陕西村”

早就听说中亚地区居住着中国人的后裔——东干人,而且至今还保持着中国晚清时期的传统和文化风俗。《环球时报》是最早报道东干人的媒体之一。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些操着一口130年前清代陕西方言的东干人,生活有多大改变?与中国的来往有多密切?《环球时报》记者在哈萨克斯坦民族联盟官员的陪同下,再次探访了这个与中国人有着亲情血缘关系的东干人聚居地——马三旗。

老老少少都说“陕西官话”

到明年年底,东干人已经在中亚地区生活了130年,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19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陕甘宁地区曾发生持续十多年的回民起义。起义失败后,3万多人在起义首领白彦虎的带领下背井离乡,翻越了茫茫的天山,逃到了中亚。此后,这批陕西回族移民就与华夏大地彻底失去了联系,成了中亚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民族,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统称为“陕西村”。

刚到中亚时生存条件异常险恶,但他们竟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东干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种植水稻、小麦、蔬菜,栽培果树,繁衍后代。初来时只有3000多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主要分布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的几个聚居点。他们还大大丰富了中亚原本有限的蔬菜品种,东干人来之前,当地百姓冬天只能吃到土豆、胡萝卜和洋葱这“老三样”。

在中亚扎根后,东干人不忘本,代代相传,牢记自己是 “大清国人”的后代。东干人走亲戚,参加婚丧嫁娶仪式,必须使用母语——东干话,不然会遭人白眼。因此,他们现在除外出用地道的俄语外,还操着一口带有浓重西北口音的清朝时期的“陕西官话”,如将领导称为“头领”,将政府机关称为“衙门”,把政府官员称为“大人”,将警察称为“衙役”,称店铺老板为“掌柜”,称银行为“钱庄”,学校叫“学堂”, 妻子为“婆姨”。他们老老少少都会说“陕西官话”,但由于当时迁徙过来的东干人多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长期与中国隔绝,他们已经不认识汉字。为了保留中国的文化,东干人创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用俄文字母拼写出的东干文。因此村上人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中文的,一个俄文的。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