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闹剧:食品泛滥 神话传说成迷信
2009年12月08日 14:34南方周末 】 【打印共有评论0

专家指出食品类“非遗”项目过多,而许多民间信仰却难入“非遗”

祖先画、皮影成批往外国运

按照规定,“非遗”的传承人一年可以得到8000元补助,有的地方就没有落实这个资金,把钱挪到别的地方去了;还有的地方克扣传承人的钱,自己截留一部分。有的地方真的很穷,能扣一点是一点。

老百姓呢,和自己有关系的就有兴趣。甘肃的皮影很有名,上了名录之后,当地经济马上就活跃起来了。还有比如荷包,上了名录之后发现可以卖钱,生活因此改善了。但是多数地方老百姓还没有感觉到“非遗”跟自己的利益怎么相关,所以不是很积极。

当然,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社会变化更大,“非遗”的破坏比咱们也要快一点。中国的农村不发达,社会相对落后,“非遗”反而相对保存得多一点。但是,正因为咱们比较落后,在这方面的认识还跟不上。你看欧洲的小国家,哪个乡村没有博物馆?!

中国的“非遗”正有外流的危险,所以我一直呼吁要有“非物质文化保护法”。北京的潘家园、报国寺、高碑店三大市场,那里的家具都是用集装箱往外国运,全是外国人买走的。祖先画、皮影,也都是成批地往外国运。有个韩国人说,将来你们中国人要研究这个得到我们国家去,他就有这么狂!但事实也真是这样。在中国谁买呢?没人。县里没有钱,省里不重视,中央没这机构。成都博物院去年买了两批东西,第一批是25万件皮影,花了1000万,马上要建一个皮影博物馆;第二批11000张庙画,花了800万。他们也没有钱,但他们可以想办法要到钱。

5年前,我见到一个人卖北京老字号“六必居”的文书、账本和地契,我让他送到“六必居”公司去。结果这个公司怎么对待他?他们说:“我奖励你一千块钱,再给你十瓶酱菜,东西我一件都不要。”就这样打发走了。我让他把东西留在我这里,过了半年,我又让我的一个学生把这些送到“六必居”去,结果又让人给崩回来了。他们说:“你这个骗子来哄我们钱,滚蛋。”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过了3年,“六必居”的经理换了,这是个明白人,他找到我,向我道歉,说要那些东西,也搞个博物馆。我后来全给他了,他高兴死了。

现在能上“非遗”名录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以及不能传承的,如票号、文面、文身、马帮、锔匠等等,往往处于非物质文化名录之外,没有成为保护的内容,但是却都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我认为,关键是要保护那些即将消失的。主要是文字记录、拍摄录像和搜集实物,做好“记录工程”。像同仁堂、全聚德这样的,无论你保护还是不保护,它照样活得很好,但是有些就不行。

“非遗”这种事能“以后再说”吗?民族语言文字本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但除水书外,其它民族文字没被列入保护范围之内,比较公认的有藏文、蒙古文、满文、傣文、维文、哈萨克族文,比较罕见的有东巴文、摩梭文、耳苏文、纳木依文、普米文、女书等,它们多数是象形文字系统,与氐羌后裔民族有关,是中国汉字传统范围,几千年至今未断,说明上述民族文字很重要,该不该保护?有的人认为这些文字“比较难,等等看”。五年前对东巴教还可以记录,因为老东巴还在,现在老东巴已驾鹤西去,今天你只能记录变态的东巴教了,这是深刻的教训。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鞠靖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