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山前遗址发现3500年前古人修补的陶器
2008年10月07日 10:01新华网 】 【打印

考古专家日前对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出土的修补陶片进行认真仔细观察、反复研究论证后,推测出其当时进行修补的全过程:古代先民首先将陶器破损处打磨成规则的圆形,然后挑选质地、厚度、强度、凹凸状都与受损陶器相仿的陶片,磨制出同破口圆形吻合的“补丁”,镶嵌在破口处,边沿用粘料灌缝。之后,再找同样的陶片,磨制一块大于破口约一厘米的另一块“补丁”,抹上粘料,覆盖在内补处,形成双层修补。

据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馆长郑晓光介绍,199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赤峰考古队”,对赤峰市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进行了规模、科学性发掘。他们在出土的器物中惊奇地发现了一件距今3500年至4000年前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古代先民修补的陶器。虽然出土的陶器已裂碎,但其中的一块陶片上却完整地保留着被修补的痕迹。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考古研究所修复古代陶器首选的材料是石膏。但石膏在吸水硬化过程中膨胀度比陶器高,且质地脆弱、与陶器质地不相配。这次发掘出的古人修补的陶器,却神奇地与现代古陶器修复专家所讲求的“匹配原则”相互一致,修补的地方竟然“严丝合缝”“结合牢固”,实为罕见。

遗址   陶器   膨胀度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李富 滕剑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