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文化 > 正文 |
|
就法国音乐家被中国观众气哭一事,美国《侨报》发表评论说:曾在世界各地成功举办200多场音乐会的法国音乐教授布菲女士,在中国文化古都南京办了一场音乐会。然而,当晚不少观众带着孩子前往。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上蹿下跳,追逐嬉闹,加上手机铃声、呼儿唤女的吵闹声,使布菲的钢琴独奏成了伴奏。
面对这种情景,音乐家不得不到后台调整情绪,并流下伤感的眼泪。
近年来,国人对提升艺术素养颇为重视,观众带着孩子去听音乐会,想必也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熏陶、感受艺术氛围。然而这却不能不令人检讨内地艺术修养的缺位。
如今对内地城市里的孩子来说,钢琴似乎已成一门必修课,几乎每个孩子都学习过某种乐器,而且不是简单的玩玩,是要通过国家认可的等级考试的。这些年火爆的艺术特长培训市场造就了大批业余高手,别看小小年纪,弹起琴来个个像模像样的。
然而事实证明,培训一个会弹琴的匠人是容易的,而培养一个好的欣赏者则需要在音乐、修养上更全面的长期濡染。内地的艺术教育,恰恰缺少一个音乐修养的氛围。
长期以来,内地的艺术培训沦为应试教育的一个附庸,许多家长让孩子学习不过是为了在升学时能够获得加分,“考分不够,特长来凑”,围绕艺术教育形成又一个惟分数马首是瞻的怪圈。素质教育的初衷被严重扭曲,大众社会更缺乏整体的修养。
出现这种情况,问题还不仅在于艺术修养的缺位,人们还应该反思社会整体的功利氛围:美感有没有被确立为一种独立的价值?如果我们不相信美是有价值的,只信奉利益和功用,那么,收获一些只会弹琴不懂欣赏的匠人就没什么奇怪了。
编辑:
李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