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女兵:信仰让她们变得如此坚强
2006年10月23日 10:17新华社
相关Tag

72年前,一支八万六千人的红色大军跨过赣南于都河,踏上了未知的征途。70年前的10月,三支九死一生的队伍在甘肃会宁紧紧拥抱。70年后的今天,我们寻找长征在现代人心中的留存。我们记得他们多少?又懂得他们多少?

★关键词调查:女性视角

在70多年前的长征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女兵。为了解长征在现代人心中的留存,本报进行了“我心中的长征”大型调查。这项由本报与“友邦顾问市场调查公司”共同完成的调查,访问了635名北京青年。调查显示:0.4%的被访者印象最深的长征关键词是———红军女兵。

★感悟留言

信仰,是她们留给我最宝贵的东西。因信仰伴生的那种坚韧,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刘丽丽

融进历史的长河,她们只是一滴滴小小的水珠。她们折射过太阳的光辉,有的光曾抵达你的眼睛,大多数没有。

70年过去了,关于长征中女战士的确切数据,至今无从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总数不会超过五千。据称红四方面军女兵人数有四千之众甚至更多,二六兵团也有相当数量的女兵。

其中,历史记载最明确的当属红一方面军,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一、人数少,才30多人;二、只有红一方面军中,大多数在长征前都不是红军,而是在长征中成为革命战士的;三是她们中后来涌现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女革命家:邓颖超、康克清、蔡畅、贺子珍、刘英、邓六金……因此历史痕迹较易找寻。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对历史而言只是一瞬。但对红一方面军的32位女战士而言,却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爬雪山、过草地,从普通女子成长为革命战士。在十万大军中,32个人,就像沧海一粟。但就是这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子,为部队筹来了一担担粮,救助了一位位伤员,唱响了一支支催人前进的行军歌。

今年7月,中央文献出版社推出的《她们———三十二个女人的长征》,描绘了这群红一方面军中的“娘子军”。作者刘丽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几乎查遍了有关她们的书籍、影像资料。其实,长征途中的这些女性,并不是女神,她们有强干,也有脆弱,有无奈;有理想,也有七情六欲……她们是在过程之中成就的,她们之所以成就,归结于虔诚的信仰和坚韧的意志。”

“信仰,是她们留给我最宝贵的东西。因信仰伴生的那种坚韧,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刘丽丽说。

★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永不过时;而坚持的原动力是信仰

“红一方面军出发时号称十万,到陕北时仅剩六七千人。途中有耐不住饥饿、困乏而逃走的。但随中央纵队出发的30多位女红军,几乎全跟着毛泽东走到了陕北。”

“最初中央确定的名额共33人,由各方面反复筛选、斟酌,其中有17位妇女干部、中共领导夫人和中央直属机关女干部10人、总政干部6人。”据刘丽丽介绍,女红军曾玉虽不在名单之列,但她从长征一开始就追随部队,和红军走完了全过程。“彭儒在出发后没两天,过河时着凉高烧不退,在董必武的劝说下没再前行;还有一位不知名的江西省兴国县人,随部队转移到湘南后,组织上派她护送伤员到游击区,之后音讯全无,没能走完全程。由此看来,跟随红一方面军走上长征路的女红军实为32人。”

这32个人,刘丽丽把她们分成三类:除去城市贫民———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者、觉醒了的农村妇女,还有一些城市“中产”,“她们自己有着良好的家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身边妇女的不幸遭遇,激发了她们思想深处的同情和反抗意识”,如蔡畅、邓颖超、贺子珍等。

32人中有好几位“海归”:“蔡畅在法国留过学,刘英、危拱之、博古夫人刘群先、李维汉夫人金维映、杨尚昆夫人李伯钊等都在苏联留过学;邓颖超之前去的是日本;陈慧清、廖似光是从香港来的。这群人都是职业革命者,在革命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言及此,刘丽丽说:“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永不过时;而坚持的原动力是信仰。信仰,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失的;它能支撑你达成过程,每个人都在过程中成就;‘中产’也好,‘海归’也罢,都告诉我们,不贪图享受,把民族大义视为最重,敢为天下先,终成大器。”对于今年的“长征热”,刘丽丽认为“大家内心一种渴求,需要一种回归,回到那种率真、单纯、有抱负的年代。”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