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
对《七律·吊罗荣桓》的误注误读,影响甚广
《七律·吊罗荣桓》(诗见文末)在毛泽东的全部诗词中算是最难理解和最难注释的,也是绝大多数毛泽东诗词注释本注释得最混乱、理解得最错位的。该诗在《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首次发表时,编注者在
介绍罗荣桓时是这样说的:罗荣桓“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在知道罗逝世的消息以后悲痛逾常,这首悼诗就是在悲痛的激情中写成的。由于罗曾长期同林彪共事,所以诗内提到林的事”。对于该诗,编注者将其中的“每相违”释为“常有不同意见的争执”,将“长征”句释为长征路上对林彪反对中央军委领导问题的解决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将“战锦”句释为攻打锦州时“罗荣桓同志是主张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的”,林彪则“一再反对”。这种解释,在《毛泽东诗词集》(1996年版)中仍被沿用。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对《七律·吊罗荣桓》的这种误注误读已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共党史学界。例如,《罗荣桓元帅》(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中说:“由于罗荣桓同林彪长期共事,毛泽东在悼念罗荣桓时,也联想到了林彪。在这首诗中,他把林、罗二人放在一起对比着写。‘红军队里每相违’,就是他对他和罗荣桓同林彪关系的粗线条的概括。显然,对于林彪欺负罗荣桓,毛泽东是知道的。他在表达了辽沈战役中克服林彪在‘战锦’(即打锦州)问题上的犹豫动摇之后,紧接着提到的‘每闻欺大鸟’的‘斥晏鸟’和‘常笑老鹰非’的‘昆鸡’,指的就是林彪。”
我认为,上述理解是不对的。
这首诗是吊诗而不是诛文,在悼念罗荣桓时绝无加罪林彪之意。
我们先要明白如下两点:一、这首诗是吊诗而不是诛文,它悲意甚浓,在悼念罗荣桓时绝无加罪林彪之意。二、诗中贯穿的背景意识是“反修”,它与林彪风马牛不相及。把林彪强扯于诗中既与其意境不合,更与毛泽东赋诗填词时所显现的轩昂气宇和豁然大度不合,亦与其背景史实不合。实际情况是,自1959年取代彭德怀而任国防部长的林彪,在1963年极受毛泽东的器重和厚爱。因此,即使不是在赋诗,毛泽东也断然不会在此时挑剔和非过林彪。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