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档案:中国军档收集第一人刘义权
2009年08月31日 14:2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8月29日《我的中国心——生命档案:军档收集第一人刘义权》文字实录:

刘义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专家,从军41年,他走遍中国300多个城市乡村,参与征集档案83万份,被称为“军事档案收集第一人”。

曾子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有一名老军人,他只立过一个三等功,受过九次嘉奖,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科室组长,直到55岁退休还只是中级职称。然而在他退休生病以后,军委、总部首长来看望他,解放军档案馆办法给他“兰台奖”特等奖,美国国防部代表团来馆访问,听了他的事迹介绍深受震撼,为他鼓掌,向他致敬。一名平凡的中国军人为何感动了首长、感动了战友、感动了外军,他就是刘义权。

刘义权:我现在已经和档案结下了深切友谊,把这项工作呢当成我生命的支撑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第二阅览室)

李钢(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副馆长):这里就是刘义权同志退休返聘以后,在我们馆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交流办公室,专家成员,刘义权同志就在这办公。

曾子墨:他以前经常坐哪个位置?

李钢:就这个位置。

曾子墨:在这工作了多久?

李钢:工作了三年多,这就是刘义权同志的工作位,他退休返聘以后在我们中美军事档案合作办公室,查找、鉴定、整理中国人民志愿军档案。

解说:身患癌症的刘义权暂时离开了他的工作岗位,放下了他坚持38年的档案收集工作。1954年中央军委办公厅设立档案处,这成为我国第一个档案管理机构,1969年北京西山军委档案处的全部档案,及部分人员被紧急转移至陕西秦岭。到了1978年9月,又从秦岭迁移到河南洛宁,第二年中央军委决定从全军借调50名优秀干部前来整理建国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历史档案。

29岁的刘义权由此告别妻子,离开北京,奔赴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豫西小城。陕北是红军主要根据地,1986年刘义权得知在一个偏远小城保存着红军时期罕见的档案文件,按照线索他一步步找到当地档案馆,意外的是,这所谓的档案馆竟是一孔破旧窑洞,门口还蹲着一个吸烟袋的老农。

李水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馆长):开始还不知道,还问说你们馆长在哪里?一讲是,说我就是馆长,立刻就给他讲了我们解放军档案馆的条件,它的职能是什么,把这个道理讲清了以后,就要把这些档案放在我们馆里保存,将来一个你们利用也方便,另外咱们全国人民都可以利用。这样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把这个道理讲一讲以后,这个馆里的这个老同志、老馆长也很感动,当时就交过来了。

解说:这一次刘义权征集到的档案包括红军长征记,西安事变经过手写稿,抗日漫画。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又先后征集到孟良崮战斗经过图,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手写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发布的紧急动员令等。

曾子墨:他有没有和您说过在征集档案的过程当中,他感觉最困难的是什么,最棘手的是什么?

李凤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副研究馆员):最棘手的问题是我们作为资源来讲的话,我们是想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把反映我军的这些档案的历史原件能够拿回来,但是往往呢就是事与愿违,有些人不但原件拿不回来,可能复写件都拿不回来。

曾子墨:常常遇到这种拿不回来的情况吗?

李凤明:有许多,到许多地方去,一个呢就是所谓,比如说,作为我们同行来讲,在人家其他档案馆保存了好多年,那么作为这些档案馆来讲,也把这部分档案作为他们镇馆之宝,如果你把原件拿回来,那么人家也有点不太情愿。

解说:1990年刘义权从报纸上得知,陕西省档案馆留存着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方面的珍贵材料,他和同事当天买了硬座火车赶到陕西,准备用一个月的时间把档案征集回来。

李永田:我去了以后到省馆呢,省馆接待了我们,还不错接待了我们,开始也是不接待,已经听到了这个情况,说要去征集他的档案,特别是历史档案他也拿它当宝贝呢,不想给你,他说没有,没有。

李凤明:最后不得已,老刘把我们去之前准备的一些档案的一些,我们掌握的一些情况吧,拿出来给地方的同志,把档案的档号,那么你所在的全宗、年度你所在的卷,我们都掌握了,那么交给地方同志以后他感觉到不理解。哎呀,你这是从哪儿来是不是,什么的,甚至我们在外边等的时候,他还说可能有人泄密了,那么他们掌握了咱们的档号,拿了档号来,到咱们这来征集档案来了。

<<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