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天涯路几千 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
2009年08月15日 13:09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上海“八一三”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无法在南京上课,只得迁往四川重庆。

二十一岁的曾联松,与两同学结伴而行。他的行李十分简单,仅一个铺盖,一只小拎箱。三人到了武汉,在一个小旅馆里,席地而睡,等待去重庆的船期。等了十来天,才买到船票。

从武汉到重庆,逆水行舟,那艘拥挤不堪的轮船,沉重而疲惫的汽笛声,直让人心里发毛。惴惴不安的水流,在峡谷中惊惶四散。

忧愤,满腔的忧愤,像一个个旋涡,越旋越急,越旋越急,猛然,撞击在礁石上,溅起了无比的惊骇!

夺口而出,曾联松作《负笈入蜀》:“国破山河异,人亡四海忧。烽烟燃大地,血泪染卢沟。天下兴亡责,匹夫赴同仇。溯江正负笈,直上险滩头。”

心潮难平,曾联松又作《瞿塘峡口望白帝城》:“多少兴亡事,烽烟付水流。三分成鼎足,一蹶失荆州。峡口瞿塘险,孤城白帝秋。岂无隆中对,吴蜀损同仇。”

轮船在水上足足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到重庆。上岸后,三人各奔东西。曾联松找到了沙坪坝,向中央大学报到。那些临时搭建的竹棚,便是读书的课堂,便是睡眠的宿舍。大寝室住一二百人,双层竹床之间的通道只可侧身而过。

抗战时期,大家过的都是苦日子。然而,心中的那团火在燃烧,照亮明天的希望。再苦,也不怕。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的同级同学黄大明,介绍曾联松加入学生抗日联合会,这是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曾联松和几名同学创办了小型流动图书馆,把同学手中的进步书刊集中起来,转借给同学们阅读,作为宣传抗日活动阵地。在校外,曾联松常常到磁器口,参与这里以学生自治会名义举办的群众夜校,吸收那些失学青年来学习文化,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形势。

一九三八年五月,又是同学黄大明,介绍曾联松加入中国共产党。十月,中共沙(坪坝)磁(器口)区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曾联松任区委宣传委员。

沙坪坝小街上,经常有头戴钢盔的宪兵在游动。一九四○年十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重庆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共产党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月黑风高,四处阴森森。地下党组织紧急通知转移,曾联松设法离开了沙坪坝。不久,上级组织也撤离。从此,曾联松和党组织失去联系。

“茫茫云雾锁山城,却有嘉陵日夜鸣。坝畔潮声催鼓角,林间月色侣黎明。方期江阔浪无限,却恨水浅石纵横。蜀道艰难秋萧索,长风万里雁南征。”曾联松在艰难的一九四一年,作这首《蜀道艰难奉命离渝》,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灭。离开重庆,经贵阳,去桂林,一路风餐露宿,辗转流离,几乎走了一个多月。

在桂林无着落,经湖南衡阳,绕道江西,到浙江金华,又到山区丽水。曾联松经朋友介绍,任浙江省合作金库经济研究员。不料,这个设在丽水的浙江省合作金库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机构实行裁员,曾联松被减员解雇。

战火纷飞。流离失所。路途茫然。一筹莫展。曾联松拖着病体,回到家乡瑞安。

一九四四年一月,曾联松承瑞安中学校长的礼聘,执教外国历史课。他就住在校内。后来学校迁往常宁寺,佛堂作课堂,师生散居在老乡家。曾联松教高中世界史,买不到课本,唯有他用一本英文原著。上课时,他看的是英文,讲的是汉语普通话。

一九四七年五月,中央大学的同学勇龙桂来信了。这位老同学后来成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

一缕光透进了窗棂,信上的字一个个明亮起来。勇龙桂说,在上海创办现代经济通讯社,邀请曾联松赴沪共同参与此事。待学校一放暑假,曾联松就启程,到温州坐轮船,乘风破浪而去。

上海霞飞路(现淮海中路)国泰电影院对面的咖啡馆,老同学约好在这里见面。勇龙桂告诉曾联松,现代经济通讯社是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主持创办的。通讯社的具体工作由勇龙桂负责,安排曾联松当秘书,处理来往信件和稿件。

华山路466号,一个荒芜了的小花园,树木参差,杂草丛生。一间长长的平房,用木板隔成几个小室,供人分住。门虽设而不紧,窗虽关而有缝,灯光互射,人声相扰。集体用一个水龙头,没有卫生设备。这里便是现代经济通讯社的职工宿舍。

曾联松安顿下来,认认真真地当秘书。之后,他才知道,这里其实是地下党领导的秘密经济新闻据点,任务是为党中央提供国统区经济情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袁亚平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