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汪孟邹相濡以沫的情谊(图)
2008年07月04日 14:22新华网杨飞 】 【打印
相关标签: [陈独秀]

晚年陈独秀

在陈独秀的坎坷一生中,有一位叫汪孟邹的至交好友。陈独秀曾经说过:“汪孟邹是我们家的大施主。”从1903年两人相识,到1942年陈独秀黯然谢世,汪孟邹都是陈独秀创办杂志、出版著述的有力支持者和无私援助者。也正是由于汪孟邹的坚定支持和无私援助,知识分子出身的陈独秀,才得以在维持生计之外,创办了多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报章杂志。

汪陈相识,创办发行《安徽俗话报》

1902年,在安庆地方当局的迫害下,陈独秀决定重返日本求学。途径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时,他结识了安徽老乡汪希颜,两人一见如故。“蒙学莫急于德育,而体育次之;若智育,则成童以后未晚也。诚以德为人道之本,无德无以立,智必不醇”,陈独秀的一番教育救国主 ,令汪希颜十分感动。当陈独秀提到自己写了两卷本的《小学万国地理新编》,准备送往上海出版时,汪希颜便向他介绍了当时正在芜湖搞图书发行的弟弟汪孟邹。他说:“我有个弟弟叫汪孟邹,在芜湖搞图书发行,以后有什么出版的事,可以找他帮忙。”随后,他又给弟弟去了封信,说陈独秀为“皖城志士”,“此君现游日本,兄未到堂时,蒙见来访”。

1903年底,陈独秀再次回到安庆。为增长国人见识,了解国内形势的变化,他同房秩五、吴汝澄商议合办《安徽俗话报》。鉴于各项条件不成熟,资金短缺,单凭他们几个人根本无法办刊,陈独秀便想起了汪希颜曾经提到过的汪孟邹。

此时,汪希颜已因病去世,陈独秀便同时给汪孟邹及汪的老师胡子承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胡子承接信后,立即向汪孟邹写信推荐,要他与图书社同人“商妥”。信中说:“陈君仲甫(即陈独秀)拟办《安徽俗话报》,其仁爱其群,至为可敬、可仰……此事应如何应付,本社诸同志与栋老(栋臣)会面时当可妥商也。”

汪孟邹1877年出生于安徽绩溪,倾向维新,1901年曾入南京陆师学习,下半年因老父去世,停业留家,1902年在芜湖开办了一个发行图书的书店,店名叫芜湖科学图书社。芜湖科学图书社当时是安徽境内的第一家新式书店。

在第一次收到哥哥的信时,汪孟邹便记住了“皖城志士”陈独秀的大名。此时,看到陈独秀写给自己的信,再加上老师胡子承的推荐,他便与图书社同人商量,决定以图书社作为《安徽俗话报》的发行机构。鉴于芜湖当时还没有印刷厂,他还写信告知陈独秀,建议“稿件编好后寄往上海印刷,再运回芜湖发行”。看到汪孟邹这么爽快地答应了,陈独秀很是高兴,便迅速写信给挚友章士钊,请他主办的上海东大书局印刷厂帮助印刷。章士钊接陈独秀信后,悉知他筹办《安徽俗话报》,十分欣慰,立即来信祝贺并同意在东大书局印刷厂印刷。

在汪孟邹的全力支持和陈独秀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04年3月21日,《安徽俗话报》第一期问世。由于报纸的文章笔触犀利、内容新颖,销量曾一度达到3000份,影响遍及全国。

1904年暑假,陈独秀把编辑部搬到了汪孟邹的图书社二楼。这样,陈独秀与汪孟邹便有了更多的接触。慢慢地,两人开始无话不谈,在图书社“每天只吃两顿稀粥”的艰苦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陈独秀还为汪孟邹题写了“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的大字对联。

1905年春节前,汪孟邹接到老师胡子承的来信:“鄙人甚敬此报(即指《安徽俗话报》),甚爱此报,而又不敢随声附和此报。意欲更图改良,立定宗旨,可乎?请与仲翁等商之。”陈独秀生性刚烈,看到自己一向敬重的胡子承竟然这样评价付出巨大心血的《安徽俗话报》,便萌生了放弃办报的念头。为此,汪孟邹劝解说:“胡先生讲你血性过人,一点不假。他提出改良,但并未叫你一定照他的意思办。”

后来,由于吴樾刺杀五大臣行动失败,使得陈独秀更加坚定了早日停办报纸的想法,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唤醒国人的革命意识。不久,《安徽俗话报》刊登了一则反英消息,被地方当局勒令停办,陈独秀便离开芜湖,再次留学日本。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