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世界历史:东汉窦宪破北匈奴之战(图)
2008年06月25日 14:16文摘 】 【打印
相关标签: [汉朝]

东汉征匈奴的胜利还仰赖于一批能征惯战之将 诸如窦固、窦宪、耿秉、耿夔、任尚等,颇具将帅才能。窦宪、耿秉在统率汉军征匈奴的第2次战役之第1阶段作战中,实际已将北匈奴基本扫平,斩匈奴名王以下1.3万人,获牲畜百万头,匈奴一些显贵王侯81部,共20万众降于东汉,北匈奴的彻底覆亡已是指日可待。第2阶段作战时,窦宪又使南匈奴军几乎将北单于一举歼灭。第3阶段作战,抓住战机,派出精骑,将北单于余部歼于金微山。窦宪等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至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的19个月期间,连续3次进击北匈奴,以及中间穿插的的击灭伊吾卢地区北匈奴势力的作战,环环相扣,挥洒有序,充分体现了东汉诸将的统兵御众之能。据《后汉书·耿弁列传》记载耿秉的事迹说“秉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侯,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

然而,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往往使杰出将帅难逃“声威震主”的厄运。窦宪终于在帝后权力之争中,被迫令自杀。耿秉虽早于窦党先亡,但也被贬入了窦氏党羽之列,撤除了他的封地。

史学家范晔,在论述窦宪之功勋与卫青、霍去病相比时,慨叹之余疾呼,窦宪仅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荡平匈奴,“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对不但不称颂他的功绩,反而遭迫令自杀的结局。愤愤不平,进而引用东方朔的话说:“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暗喻将相之才受重用还是遭遗弃截然不同的下场。这在客观上揭示了封建社会吞噬人才的弊端,包含着值得深思的哲理。

窦宪北击匈奴的意义

窦宪北击匈奴,在极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上勒铭纪念,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之乱”的远源。而北匈奴的西迁更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窦宪恰似传说中的那只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动,无意中促成了遥远国度的狂风暴雨——这场暴风雨倾泻在近三百年后的欧洲。

客观评价窦宪

窦宪在历史上留下过种种劣迹,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因而备受贬斥,以致于他的历史功绩也几乎被其罪过所掩盖了。其实,客观地分析窦宪的一生,其有些行为虽令人愤慨,但他对东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作为当时无可争议的优秀将领,他统率汉朝大军,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逐北单于,迫其酉迁。他的威名震撼了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国北疆新格局,既是东汉光武、明、章三代的凤愿,是中国边疆统一和中华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窦宪的历史功绩是不应抹杀的。

窦宪   北匈奴   东汉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