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南海医疗保健总管王敏清的特别经历
2008年04月25日 11:28中国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中共]

从1955年初进中南海保健组,到出任第一任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当了三十五年的中南海医疗保健总管,他的特别经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鲜活而具体的历史,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了共和国领导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初的保健对象是陈伯达、陆定一、杨尚昆、胡乔木

舞曲终了时,王敏清发现他正好和毛泽东面对面

1950年,王敏清进入山西医学院学习。毕业那一年,他是被医学院挑选出赴卫生部报到的四名优秀生之一。1954年8月,王敏清分配到了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医疗的北京医院,不久组织上决定调他进中南海保健组工作。1955年初,王敏清就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捆在自行车上进了中南海。

初进中南海时,他住在勤政殿的东边,距离毛泽东居住的菊香书屋不远。中南海保健组里共有6名医生,他们分别负责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事宜。王敏清刚去时是机动,主要负责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的值班;领导人出巡、出访期间的医疗保健。同时,他还负责杨尚昆、陈伯达、陆定一、胡乔木等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王敏清回忆说:“刚到中南海工作时,我首先要做的是熟悉环境,熟悉服务对象的情况。在中南海里走动,总有机会看见毛泽东,但一直没有说过话。”第一次和毛泽东面对面讲话,还是在一次舞会上。当时,春藕斋每周举办一两次舞会,“有一次跳舞,我和舞伴跳到毛泽东身边时,舞曲终止,我正好和毛泽东面对面。毛泽东先开口了,问我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门工作,从哪调来的。我回答说:我叫王敏清,在保健处工作,原先在北京医院,刚刚调来不久。说着话,毛泽东还和我握了握手,当时我十分激动。”

1955年夏,王敏清见到毛泽东的机会多了起来。“毛泽东喜欢游泳,常去中南海内的游泳池。那时毛泽东身体好,水性也好,因此没发生过什么意外情况。我们只是做些点点眼药,处置一下耳内的积水,有时观察一下血压、心跳之类的工作。”

一天,王敏清接到通知,到杭州毛泽东的住地做医疗保健值班。1956年初的杭州,超乎寻常的寒冷。可毛泽东的脑海里,正酝酿着推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运动更新的热潮。这年1月,毛泽东主持编辑、并亲自写了序言和大量按语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本来,毛泽东认为中国农村合作化的任务相当艰巨,也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没想到仅用了6年左右就顺利完成了合作化的过程。有着“不断革命”强烈意念的毛泽东,随之萌发了急于“并社升级”的进一步跃进的思想。

也是那段日子,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陈毅、柯庆施、谭震林、廖鲁言及辽宁、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和华东五省、中南六省的省委书记,对由他起草的《农业十七条》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了《农业四十条》的初稿,并拟出了从1956年至1967年的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邓小平给王敏清的感觉是不多说话,很稳重

卓琳告诉王敏清:鸡蛋是每天煮了,但是邓小平不吃

1960年,领导安排王敏清到阜外医院,进修心脏和心血管方面的业务。1962年春,他再次进中南海保健组,主要负责邓小平的医疗保健工作。

邓小平给王敏清的感觉是不多说话,很稳重,但他对周围的工作人员都很和蔼亲切,特别豁达大度,待人处事宽容,这都给王敏清留下极深的印象。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