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三十年前的公众人物如今在哪里?
2008年02月25日 08:30文摘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一般中文系教授都不买的《于丹<论语>心得》,他买来看,觉得很好;一般教授都不看的《读者》、《青年文摘》,他看得很早。

李燕杰说:“我也关爱于丹,也关爱方永刚”。他的口中偶尔会蹦出一些时下流行的词汇,比如“粉丝”。他也关心超女的命运,强调“现在的社会不是一元化,是多元化,有些小女孩就是喜欢李宇春,喜欢周笔畅,有什么不可以?”

改革开放30年,李燕杰是亲历者,他说,30年来自己的使命不曾改变,那便是“铸魂育才系统工程”。

朱建华:4厘米的遗憾

1983年,当刘翔在上海出生时,这个城市已经拥有了一位世界级的田径明星朱建华。这位曾经三破世界纪录、中国第一位奥运会田径奖牌获得者在退役之后,明星经济才开始在中国兴旺起来。

曾经的辉煌

1983年是朱建华步入辉煌的一年。6月11日,在第5届全运会田径预选赛上,他以2.37米的成绩,打破了2.36米的世界纪录;9月22日,在第5届全运会田径决赛中,再以2.38米打破世界纪录。同一年,他还获得首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的铜牌。

1984年6月10日,他在联邦德国举行的国际比赛中,以2.39米的优异成绩第3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一年内连续3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跳高王”。

这一年,中国决定派队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只拿金牌对朱建华来说已经不再是任务,惟有再次打破世界纪录,才能满足国人的心理预期。

奥运会比赛前一个月,朱建华就被安排到美国适应环境。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习惯了本国体制的朱建华对美国的走训体制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反应:

在国内,朱建华每天的食物有专人安排。到美国后,吃住条件远远不如国内。饮食档次的下降令他极为不适。更让他焦虑的是,正常的训练不能得到保障。

随着奥运会的开幕,朱建华的心理压力日益加大。“奥运会比赛前的一个月,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无法正常入睡,老是要通过安眠药来帮助入睡。后来安眠药也失去作用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天亮,这对体能是一种极大的损耗。”

最后的决赛中,他只跳出了2.31米,而那年的冠军也不过跳了2.35米。朱的失利显然无法令国人满意。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