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三十年前的公众人物如今在哪里?
2008年02月25日 08:30文摘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在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热潮中,我们发现了一长串久违了的名字:卢新华、李燕杰、朱建华、汪国真、潘晓、迟志强、罗琦……在寻找他们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30年里形形色色理想、价值、制度、人心的变迁,看到了它们的扭曲和还原,也看到了时间的无情和冷酷。


卢新华:不想再谈伤痕文学

1978年初,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伤痕》。他将自己的作品交给朋友和老师阅读,反响平平。之后,在班级策划的墙报上,卢新华贴出了这篇小说。令他毫无思想准备的是,在复旦校园,这篇小说被迅速传抄。

这年8月11日,在反复酝酿和修改以后,《文汇报》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这篇7000余字的学生作品。因为《伤痕》,当天的《文汇报》加印至150万份。一夜之间,“卢新华”这个名字为国人所熟知,“伤痕文学”也经由这篇小说发轫、命名。

这位务过农、当过侦察班长的老兵,刚刚从柴油机厂的油漆工转变成大学生,从此被写入当代文学史。他很快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伤痕》之后,他写过十几个短篇和一个名为《森林之梦》的长篇。“都被《伤痕》的光芒掩盖住了,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赌场里面看佛经

大学毕业后不久,卢新华辞去《文汇报》记者一职,下海经商。在1986年的“出国热”中,卢新华去了美国,用两年时间,攻下加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卢新华经历了事业和生活的多次起落。他跟人合伙开过公司,也做过金融投资,但都不成功。学生时代,他就靠在美国小镇踩三轮车补贴家用,后来一度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以发牌为生。

“实际上,我在美国的生活并没有文字描述的那般悲情。踩三轮车对学生来讲是一项颇为划算的工作。既然做一个三轮车夫我也不以为意了,就觉得再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了。”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