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5岁犹太少女写出《安妮日记》的始末
2008年01月30日 10:50中国青年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纳粹集中营] [纳粹] [犹太人] [二战]

安妮每天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不下数个小时。她读希腊、罗马神话,学习速记函授课程,自学法语并翻译文章,整理欧洲各国王室族谱,学习父母规定的英语、数学、历史。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竟编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卡片。

安妮甚至还在狭窄的房间里学习芭蕾舞。她抱怨不配合其跳舞的姐姐玛格特说:“我们都快要忘记怎么跳舞了……难道你希望,当我们出去的时候,把什么事都给忘了?!”

有一次,玛格特向她抱怨道:“我真妒忌你,因为早晨才起床,你已经把自己的事安排得满满了。”

密室里的所有人,都从安妮这里感染到了温暖和快乐。她会帮助妈妈洗刷碗筷,打扫卫生;帮助凡·达恩太太削那些“好像永远也削不完的豆子皮”;在牙医给凡·达恩先生拔牙时,她也要“外行地凑上一个帮手”。

安妮还爱上了密室里与她年龄相仿的少年彼得,两个孩子瞒着大人偷偷地幽会。她在日记里写道:“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可这些与彼得相恋的文字,却给后世阅读日记的奥托,出了一道难题。

1997年1月,拥有《安妮日记》手稿的荷兰战时文献研究中心承认,最先出版的《安妮日记》确有删节,主要是因为奥托担心,一些描述性爱的段落会引来非议。

“爸爸和妈妈会容许我这么大的女孩子坐在沙发上与一个不满17岁的男孩子亲吻吗?他们肯定不会的。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力,那该是一个多么恬静、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安妮写道。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这些富有感情的日记内容公开后,不仅无损于安妮,反而使这个花季少女的形象更加充实、感人。

这些丰富的素材,终于帮助姬沛,为自己的首部话剧确立了想要表现的主题——“即使在绝境中,也要不断为自己种植下希望与美好”。

“我跟着安妮一起,在生活的每一处,寻找这样的种子。希望她在温暖我的同时,也能温暖每一个人。”姬沛说,“所以,我决定把她在舞台上放大。希望观众能和安妮一起,摒弃内心的恐惧。”

2003年11月16日晚10时,话剧《安妮日记》在北兵马司剧场落幕,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掌声持续达数分钟。当帷幕缓缓落下后,姬沛走上前台,与演员们相拥而泣。

或许是巧合,60年前的同一个夜晚,安妮在日记里甜蜜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很想帮帮你。’我总对彼得说。‘可你一直在帮我呀。’彼得回答我,‘用你的快乐。’”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