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间昏暗狭小的密室里,安妮·弗兰克整整躲藏了两年零一个月。
两年里,这个15岁的犹太小姑娘,每天都在与自己的好朋友“凯蒂”聊天,向她描述密室里的生活,倾诉自己的心声。
“凯蒂”并不是人,“她”只是一本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记本,有着红、灰、白三种颜色,和一个精巧的金属钮扣——这是安妮13岁生日时,父亲送给她的礼物。
在安妮生日的第二天,纳粹开始追捕荷兰的犹太人。安妮随家人躲进父亲公司后面的阁楼里。他们只能依靠几个勇敢的朋友提供食物和生活用品,艰难地活着。
从1942年7月8日,到1944年8月1日,在这间位于阿姆斯特丹普林森格拉赫特街263号的密室里,安妮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她记录下了暗无天日的密室内每一天发生的故事,也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
“我是自己的船长,终有一天我会看到我能停泊的岸。”她乐观地写道。
安妮的理想,是战后能成为一名作家或记者,她希望这些写于密室里的故事能够公开发表。但两年后,盖世太保发现并逮捕了这些躲藏者,在盟军胜利前一个月,安妮死于集中营。她没能看到这一刻。
然而历史总是会倔强地呈现出本来的面目。安妮的日记,被幸存下来的父亲发现并出版。从1947年至今,《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全球的印数达2500万册,成为一本“感动全世界的日记”。
2007年12月22日,一个名为“安妮·弗兰克:历史的见证”的展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馆藏珍品展示室开幕。这是《安妮日记》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展后,首次来到中国内地展出。
这个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吸引了大批参观者。而多数参观者,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本著名的红、白、灰三色格子封面的日记本。参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在举办方特意设计的愿望树上,挂满了他们留下的小卡片,上面写满对安妮的祝福。
在愿望树边的展柜里,在温暖灯光的照耀下,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安妮日记》:一脸灿烂笑容的安妮,被各种各样的文字簇拥着,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密室内的昏暗。
我们穿了好多好多衣服,就像是我们要去北极一样
《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丁刚,可能是最早向国内读者介绍安妮·弗兰克的人之一。
1990年,丁刚被《人民日报》派往瑞典、比利时,任驻欧盟记者。他酷爱搜集“二战”史料,工作之余,探访了不少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和旧址,并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二战,在寻访中》,成书出版。
安妮和她的密室,自然漏不过丁刚的寻访。
那是1991年的冬天,丁刚第一次来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当他走近普林森格拉赫特大街263号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愣住了。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