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宋朝] |
明明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但在南宋抗金丞相虞允文墓前的一棵树上却下起了丝丝小雨。对此,相关专家称,这是由于墓地植被的差异太大形成了气流在墓地的复合而下雨,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晴雨”天气现象。
仁寿县虞丞乡地处龙泉山脉中段,离仁寿县城17公里,因南宋丞相虞允文墓在此而得名。
23日下午3时许,仁寿天气晴好,而虞丞相坟头的一棵树下却满是水迹,而这些水迹是来自坟头的这棵树,“下雨”的面积大概就只有这棵树所覆盖的1个平方米左右,其他的地方连雨点都无。守墓人李正南称,下雨的这棵树叫棉丝树,第一次发现是13日,之后,只要出太阳,这颗棉丝树就会出现下雨情况。
对此,当地气象部门的专家经认真分析后认定,丞相墓晴天下雨其实是大自然中一种极为罕见的局地小气候现象。专家说,因丞相墓地处龙泉山脉下段,墓地后面山坡为较茂密山林,地表相对潮湿,墓地坐落于形似“大圈椅”的地表之上。今年立春后因南方暖湿气团活跃,而此地为暖湿气流迎面上,墓地前方为一亩多宽的石板地,与墓地地表状况形成明显差异,地表面受热不均局地热力上升,在墓地处恰好形成了“湿润小区”,为晴天下雨提供了水汽条件。再加上这段时间天气气温是近年来同期最高值,更加剧了地表受热及其差异,墓地植被的差异形成了气流在墓地的复合而下雨,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晴雨”天气现象。
虞允文(1110~1174)
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
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
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毛泽东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於世。
白马书生虞允文身世综述
虞允文身材雄伟,身高六尺四寸,换算过来,在当前几近2米,这在文人中无疑是非常让人瞩目的。史称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虞允文早年以文学入仕,到了中晚年,抓住了机会,在宋金风云中,大展才华,终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毛泽东在读《宋史·虞允文传》时评价说:"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绍兴和议以后,高宗、孝宗两朝的将相们,对于和战,争论不休,个人主张不一,同样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显然要比张浚谨慎;同样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汤思退又不一样。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史浩则偏于守和,汤思退则是毫无原则的求和。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主张也不一,典型的如陈俊卿,早年比较有进取心,到后来,意见则经常跟虞允文相左,所为偏于保守。
虞允文入柄中枢以后,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宋军并没有过硬的实力与很好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胜利。然而虞允文极力主张恢复,原因何在?我想陈亮的一席话,也许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迹,这段材料,不见于《宋史》,而是《永乐大典》引录于《元统一志》,邓广铭先生曾撰考证其真伪,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段话是陈亮跟虞允文说的,陈称:"故相张魏公薨已数年,老将在淮上唯李显忠,又多疾;在关西唯吴拱,又地远;自余文臣诸子邓,是肉食可鄙之流;禁卫诸军邓,是海鲜啖饱之辈,公忠贯日月,采石之勋已著,而规恢之任在公一身,若迁延岁月而不是究是国,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托?当丞相有可治之时而不能为,则后之人安能为此哉!"。陈亮点出了虞允文所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强调了了他身上的责任。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充分显示其胆略忠勇,明代学者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后来虞允文入川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弊》等奏疏。隆兴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分析天下时局,对比敌我双方,希望孝宗无为因循,尽力战备,抓住可战之机,励行可战之实,文章首先说坚持抗战,收复中原,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从宋金双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权是否巩固、国内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时、人才等九方面进行论述。乾道三年,虞允文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
虞允文著述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说他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制》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两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还有两篇早年之作比较有名,一是《辨鸟赋》,一是《诛蚊赋》。虞允文为至孝之人,母亲去世以后,又伺候父亲七年,他作《辨鸟赋》,以鸟乌私情,传人间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胆,有李密《陈情表》之感人力量。《诛蚊赋》以蚊蚋为毒人间,喻金"逞威于河内",主张除恶务尽,"不复使无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间"。虞允文不仅诗文出色,还是一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虞忠肃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
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停云馆帖》第六卷,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虞允文的书法,笔致含蓄,于奇崛处见俨雅;情趣天成,于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虞允文有三个儿子,直秘阁虞公亮,知开州虞公著,长宁武宁守虞杭孙。一共有八个孙子,其中虞刚简最有名,最后官职为利州路提刑,曾与魏了翁讲学蜀东门外,"蜀人师尊之",曾孙虞应龙时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学校,兴水利,甚得治誉。虞珪"知连州,亦以文学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于诸生中","以翰林院编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阁学士,与杨载等并称为"元代四大家",诗文名冠一时。
相关新闻
作者:
潘建勇 蒋麟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