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回顾:粮票被送进历史橱窗(图)
2008年10月14日 10:20京华时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1978年我回到北京,在科研单位上班,粮食关系落到了海淀区的一家粮店,从此过上了按月领粮票的生活。1986年前后,粮食窘困的情况有所好转,那个时候副食渐渐多了起来,比如一些豆制品,家家开始有了积攒下的粮票。如果有朋友出差到北京,我就会用攒下来的粮票和他换全国粮票。全国粮票可以换鸡蛋等食品和商品,在紧缺的时候,一斤全国粮票可以换好几块钱。那时,商店里有议价粮出售了,不过价格较高,我们只是偶尔买一些荞麦等杂粮,来调剂生活。

1984年,政府发出通知要取消布票。此前,买布做衣服也是受限制的,一人一年能领一次布票,大约合10余尺布。布票取消的消息传出来后,很有意思的是,老百姓都将信将疑。社会上并没有出现用积存的布票抢购布匹的举动,大家都在担心政策会不会反复。这可能是长期谨慎过日子留下的习惯,大家很珍惜手中的票证,生怕万一政策又变回配给制,布票不够用。直到政策推行了一年后,大家才真的相信,布票的确取消了。

1993年5月,北京宣布取消粮票。虽然有了布票取消的先例,但因为长时间的习惯,还是有很多人留下了家中一直存着的粮票。当时我家中就留有很多斤粮票。不过,大家都明白,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随着配给制度的结束,已经告一段落。也是在那一年,我辞职下海,搞起了公司。

从那以后,我的兴趣从集邮开始转移到收集粮票。那时候,收集粮票的人很少。我经常去大钟寺附近,那里有一些人交换藏品,粮票成为藏品之一。可能是因为亲身经历了那段时代,最初收集粮票是因为怀旧也是因为兴趣使然。但很快,我发现,和集邮不同,粮票中的珍品很多。因为粮票在发行后要回收销毁,并且在那个时代积攒下的粮票很少。因为稀缺,所以有些粮票变得非常珍贵。在粮票收藏中,我把50年代初期一段时间发行的粮票,称为“黄金板块”,因为存世稀少的缘故,这些粮票大部分都是珍品。也因此,粮票的藏品价值开始升值。一套云南建国早期发行的粮票,曾在前年拍卖价为20余万元。而更多的粮票,是无价之宝。

2001年,中国收藏家协会成立。成立之初就设立了票证收藏委员会,这是第一个关于票证收藏的全国性的群众团体,我现在协会担任常务主任。据不完全统计的数字,全国收藏粮票的藏家和爱好者在10万人以上,而他们的藏品中,珍品不计其数。

记者 王鹏 实习生李寅摄

□1953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

□1993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全国的粮食销售价格基本全部放开,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被取消。

□1998年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起了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此次粮改的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2001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工作会议,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将改革范围扩大至全国,重点是浙江、上海、广东、福建、海南、江苏、北京、天津八省(直辖市)。第三次粮改由此启动。

□2004年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宣布,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本报记者 王鹏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1986年   1983年   粮票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一热点图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