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五千对八万!从李陵的仰天长叹浅析汉匈浚稽山之战


来源:凤凰军事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一声长叹之后,汉"飞将军"李广之后、骑都尉李陵自觉再"无面目报陛下"。不久,他走出营垒,向对手表示愿意投降。在此

在李陵选择投降之前,他曾与敌人血战十多天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一声长叹之后,汉"飞将军"李广之后、骑都尉李陵自觉再"无面目报陛下"。不久,他走出营垒,向对手表示愿意投降。在此之前,这位将军曾率领五千忠诚的部下与十数倍于己的敌军浴血奋战了十多天……

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5月,为保障刚刚凿穿的西域通道安全, 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三万出酒泉,沿祁连山北麓向西北出击,打击位于天山的匈奴右贤王军;不久,又令李陵率军出居延海(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为古弱水的归宿地),深入匈奴境内,以分其之势。

当年9月,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发了。他们从居延海向北连续行军一个月后,到达浚稽山(阿尔泰山脉中段、位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 鄂尔浑河上源以南一带)。就在这里,李陵与匈奴且鞮侯单于亲自统领的三万骑兵不期而遇,异常惨烈的战斗随之爆发!

匈奴骑兵的进攻屡屡为汉军的劲弩所化解

起初,且鞮侯单于探得对面汉军兵力不多,便急不可耐地发动攻击。贸然进攻的结果就是,数千人倒在汉军的箭雨之下。首战失利令单于大感震惊,他急从匈奴左、右地抽兵,前后计八万人对付眼前这股汉军。而李陵也很清楚局势的凶险,不敢恋战。他让那些伤重的战士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边打边撤。数日之后,汉军到达一山谷后被匈奴军追上。一番激战,匈奴军虽折损三千多人仍奈何对手不得,只得抱恨离去。此后,李陵改变行军路线,沿龙城大道行进。在一草木丛生之地,匈奴人又赶了上来。他们就利用上风的优势放火,汉军则在营地周围放火自救。瓦解对手的火攻之后,李陵来到山脚下,在树林中设伏,再次射杀数千敌军。接下来,两军"一日数十合",匈奴军再折两千余。眼见对手离汉境越来越近,自己虽损兵折将却毫无办法,倍感沮丧的且鞮侯单于一度萌发退兵之念。恰在此时,一名汉军军侯临阵投敌,告知李陵军业已"无后救,射矢且尽"。大受鼓舞的单于遂整军再战,终将汉军被包围在一个据汉匈距边境不过百余里的山谷中。面对四面飞来的"如雨之矢",李陵激励部下"愈发奋战"。箭矢用尽之后,将士们以车辐、尺刀为武器与敌肉搏,"士卒多死"。夜半时分,李陵于突围失败后弃刃投降,五千汉军生还者四百余。

浚稽山之战,李陵军虽败犹荣!

在浚稽山,李陵率领五千汉军步兵对阵八万匈奴骑兵,打出了一场堪称冷兵器时代经典范例的步兵野战防御战。尽管最终全军覆没,却虽败犹荣!

李陵之所以能够以寡击众,斩获甚众,主要得益于其能做到如下几点:

1,巧妙地利用地形

尽可能地避开匈奴人易于发挥其骑兵优势的平坦地形,而专选山间谷地、林密之处行军作战, 这就使得以闪展腾挪见长的步兵有了更好的发挥舞台。

2、坚韧的野战防御

武刚车使得汉军环形阵地的稳定性得到了增强

翻阅史料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跟随李陵出征的那五千名战士"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当他们与优势之地遭遇时,呐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由将行军队列变换成一种便于防御的圆阵。为了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李陵还将平时用于输送人员、武器和粮秣的四周和车顶都蒙有皮革、开有射孔的武刚车首尾相连,车上竖立盾牌,犹如城垛。在这种临时构筑的防御阵地之前,还敷设蒺藜等障碍物,其后则是手持长矛、刀剑与弓弩的战士。实战证明,这种由车兵、步兵和弩兵组成环形阵地令匈奴骑兵集团冲锋的效果大打折扣。

3、充分发挥弩箭的优势

李陵的五千战士个个"力扼虎,射命中"

李陵的自信还来源于,他手下的那些战士个个能"力扼虎,射命中"。他们手中拥有两种威力强劲的武器--汉弩和钢铁箭。激烈的战斗中,汉军"千弩俱发",令那些匈奴骑士"应弦而倒"。

弩并不是件新式武器。至迟在战国时代,弩就已经被运用到实战当中。然而到了汉代,弩的各项技术指标均得到了大幅提升:铜铸的机匣提高了初速和射程,射击标尺又使得过去的概略瞄准变成精确狙杀。汉弩的强度都要经过严格校验,据汉简和古文献记载,汉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诸种。其中十石弩又称为大黄弩,最大射程可达400米,专门用来狙杀敌将。

相较于战国弩,汉弩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与汉弩这种远程发射装备相得益彰的是,钢铁箭的出现。汉代初期的箭大都为青铜箭镞,到这时已逐渐改为钢铁镞。从外形上看,这是一种圆柱体镞体、四棱形尖锋的镞,所用材料为铸铁固体膜碳钢,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生铁为原料制钢的先进方法。与青铜镞相比,这种钢铁镞的穿透性和侵彻力更强。

与汉军相比,匈奴兵的弓箭无论在射速、射距还是精准度方面都不及汉弩,其使用的铁制、铜制甚至骨制的箭镞,更比不过汉军的钢铁箭镞。

然而,李陵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作战计划的混乱不堪

根据汉武帝最初的作战构想,当李广利军向天山出击后,杅将军公孙敖、强弩将军路博德也会分别出西河(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和居延海进行策应。

对于李陵军的失败,汉武帝也应负责。

在这个计划中,李陵将作为李广利军中的一员出征,为其"监护辎重"。不过,李陵却立功心切,他向汉武帝主动请缨:自己独率五千步兵向北出击,直捣单于庭,以分匈奴军之势。由于李陵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刘彻虽然对其抗命感到不快,且抽不出骑兵对其进行策应。但几经考虑之后,他还是同意了这位青年将领的计划。为了配合李陵军的作战行动,汉武帝还令路博德进行策应。不过,老将路博德却羞于做李陵后援。为此,他也提出了一个作战方案: "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因此,最好等地到来年春天再与李陵一起出兵。

尽管路博德从作战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汉武帝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路博德继李陵之后"抗命",纯粹是李陵怯战而刻意令路为之。盛怒之下,汉武帝在下令路博德出兵配合李广利,同时严令李陵急速出兵。

作战计划的一改再改,终酿恶果。李广利的部队在损兵折将后无功而返,路博德和公孙敖也因寻敌不见而被迫撤军,失去友军配合的李陵军在恶战之后被歼灭。

然而,对于李陵来说,因得不到友军的支援而招致的后果还不止这个……

2、失去了骑兵的支援

没有骑兵支援,李陵军只能击退敌人而无法扩张战果。

在汉匈战争中,汉军之所以屡屡获胜,武器的先进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还是骑兵队伍的强大。当初,卫青、霍去病能够屡屡立殊功于域外,离不开那动辄数万、十数万的骑兵集团。不过,到了汉武帝后期,由于马匹在历次战争中伤亡多大、补充困难,以致骑兵实力受损。作为弥补,汉军在对匈奴作战时不得不以出动大量步兵配合作战。

这次浚稽山之战,由于作战计划的更迭,致使李陵不得不在没有骑兵配合的情况下率领五千步兵单独出击。在激烈的战斗中,汉军步兵虽然凭借坚固的阵营和锐利的武器,屡屡击退匈奴人的进攻,却因缺乏快速机动的骑兵预备队而难以扩张战果,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

如此,兵力处于劣势、缺乏友军的支援、没有骑兵的配合,这些要素致使李陵军的失败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责任编辑:张岩松 PN020]

责任编辑:张岩松 PN02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