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总编说|坦克百年雄风犹存:战争形态催生新发展


来源:凤凰军事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全新的坦克,如:顶置炮塔式坦克、双乘员坦克、单乘员坦克、隐形坦克、全电坦克、装电磁炮的坦克乃至机器人坦克等,将会陆续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坦克百年雄风犹存

郭正祥

作者简介:郭正祥,中国资深翻译家,解放军陆军装甲兵某装备技术研究所原高级工程师,外军坦克装甲车辆研究专家;曾长期担任《国外坦克》杂志主编(总审校),中国期刊协会为他颁发了“从事期刊出版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和纪念章;长期从事外军装甲装备情报翻译和分析研究工作,成绩卓著,被中国翻译家协会军事科学翻译委员会评为“资深军事翻译家”,并获得中国翻译家协会颁发的“资深翻译家”国家级荣誉证书。在国内军事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万字,与他人共同出版专著10多部。在“装甲战车”系列里,郭正祥将细说以坦克为代表的陆战突击兵器的发展渊源与趋势。

战争催生新兵器

2016年9月15日,是坦克这个怪物首次降临索姆河战场100周年。从此,世界战争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创了地面机械化战争的新时代。一个世纪以来,坦克从青涩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并迅速成长为“陆战之王”,最终发展为陆战突击决胜兵器之一。

英国I型坦克在索姆河战场初次登场

坦克与其他武器装备一样,是战争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机枪、堑壕、铁丝网和速射火炮广泛用于战场,使战场态势成为了易守难攻的胶着局面。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有防护的进攻性武器,以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而近代内燃机、履带、火炮和装甲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新式武器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坦克应运而生。

在坦克问世之前,经历了一个暂短的探索时期。一些国家的设计师们设计出各具特色、形态各异的战车,例如英国人威廉·特里顿设计的过壕机,法国人制造的“沙龙”装甲车,俄国人1914年制成的单履带式“越野车”试验样车和1915年制成的“战车沙皇”大轮战车。俄国人据此称他们发明了坦克,但在国际上未得到公认。

1915年9月22日,一种奇特的钢铁战车在英国福斯特工厂问世,它被称为“小游民”。该项目为保密起见,代号为“水柜”(Tank),音译为“坦克”,世界首辆坦克就此诞生。该车全重为18吨,整车为箱型结构装甲厚度为10毫米,由锅炉钢板铆接而成。由于该车最大行驶速度仅为3.2千米/小时,乘员舒适性极差,越野性能也未达到军方要求,因此没有列装。1916年6月底,第一辆能用于实战的英国I型(“大游民”)驶离生产线。同年9月8日,法国施纳德工厂制造的首批“施纳德”突击坦克交付部队使用。

早期坦克五花八门,形态各异,反映出各国军事家和坦克设计师对坦克这种新型武器认识上的差异。最早研制坦克的国家有英国、法国和德国,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紧随其后。法国于1917年研制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旋转炮塔的坦克,并有悬挂装置,已经具有了现代坦克的雏形,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多的坦克,总共生产3 187辆,有20多个国家使用过该型坦克。

在决定一战全局的主战场——欧洲西线战场上,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军队先后投入不同数量的坦克,参加了90多次战斗。其中,规模最大的亚眠战役英法联军投入坦克的数量最多,达到670辆,对战斗的结局有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一战中也开始了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较量,其表现形式为,英法联军运用坦克战术,而德军则运用反坦克战术。而最初的反坦克武器是德军的77毫米火炮、火焰喷射器和专用的反坦克枪。

轻型坦克时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的“轻型坦克时代”。当时,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捷克、波兰等国研制的轻型坦克有2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英国“卡登-罗伊德”、苏联T-26和BT-7、德国Ⅰ型和Ⅱ型、意大利CV33、捷克LT-35/LT-38、波兰7TP等。轻型坦克能盛行于一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期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得各国军方缩减军备,武器装备的研发进度减慢。同时,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足以对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当时坦克技术的发展主要侧重于提高机动性。美国T3“克里斯蒂”坦克采用大直径负重轮和大型螺旋弹簧悬挂装置,使得坦克的越野性能大幅度提高,对后续坦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苏联失去了率先发明“坦克”这顶桂冠,但在20年代初期迈出了新步伐,先后研制出T-26轻型坦克、BT-7快速坦克、T-28中型坦克、T-35多炮塔式重型坦克等多种型号,其中T-26坦克产量高达12 000多辆,使得苏联在3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上“第一坦克大国”。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凡尔赛和约》规定禁止德国拥有任何坦克。但是,该国用各种手段悄悄研制出了自己的坦克,并举行相应的战术演练,为“闪击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坦克称雄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称雄战场、装甲兵走向辉煌时期,坦克也获得了“陆战之王”的美称。坦克履带轧过欧亚非三大洲,坦克对战役的成败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坦克广泛用于“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不论在苏德战场、还是北非和西欧战场,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役比比皆是,出现了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与敌坦克作战,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这对后来坦克武器系统和防护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闪击波兰,巴巴罗萨作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库尔斯克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阿登战役,攻克柏林等等,作为经典的战役而载入了战争史册。“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出现,极大地发展和发挥了坦克的性能和威力,使坦克集群显示出无坚不摧、勇猛突击的巨大优势。

苏联T-34-85中型坦克

二战期间,共有10多个国家研制出坦克六七十种,加上在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制的自行火炮,达到了近百种,各国参战坦克和自行火炮总计约30万辆。1940—1945年,著名的苏联T-34中型坦克的总产量为67 246辆。大名鼎鼎的德国“黑豹”坦克的生产了5 977辆。战争的需求,铸就了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战车王国的辉煌岁月,使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开创了机械化战争的鼎盛时期。从技术上讲,二战期间坦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是,坦克火力、机动性和防护力三大性能全面提高,总体结构趋于成熟,普遍采用装1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和单一的履带推进装置,成为现代坦克的基本结构形式;

二是,坦克作战性能全面提高,到二战中后期中型坦克成为陆战的主要突击力量;

三是,坦克火力显著增强,中型坦克的火炮口径达到57~85毫米,广泛采用尖头或钝头穿甲弹和杀伤爆破弹,出现了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等新弹种,普遍安装了光学瞄准镜,出现了光学测距仪和火炮高低向稳定器;

四是,发动机功率增大到267~515千瓦,有的坦克率先采用了专为坦克研制的大功率柴油机,研制成功双功率流及液力机械式变速箱等;

五是,装甲防护能力大幅度提高,车体前部装甲厚度达到了100毫米,炮塔最厚部位达到185毫米,并增大了倾角,广泛采用轧制钢装甲全焊接结构和炮塔整体铸造结构。

战后坦克再创辉煌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标志着世界进入了原子战争时代。核武器的巨大破坏作用,加之现代战争的突然性和战场变化的急剧性,对武器装备的坚固性和快速机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坦克坚固的装甲壳体和整体密封性,使它抗冲击波的能力居于地面武器之冠;厚厚的装甲又能使核爆炸的光辐射不能照到坦克的内部;更难得可贵的是,坦克可以在核爆炸的几分钟后,利用核突击的效果,立即向爆心附近发起冲击,这是任何其他地面兵器做不到的。所有这一切,使得坦克身价倍增,成为核战魔影下作战的新宠。为适应核战争条件下的作战,二战后的坦克在结构上有了相应的变化,例如采用整体铸造或全焊接的车体和卵圆形炮塔;外形更加低矮;加装三防装置(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车体内部加装防中子衬层等。

说到二战后的某型坦克,通常称其为是第一、第二或者第三代。然而,世界各国对坦克代的划分并没有公认的标准。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代坦克的性能都在上一代坦克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各国军方、坦克工业部门和专家学者通常根据坦克生产年代和作战能力,将坦克分为三代。

1946—1959年间发展的坦克为战后第一代,以中型坦克为主,可以认为是二战坦克发展的继续。典型的坦克是苏联的T-54/55中型坦克(总产量达70 000辆)和美国的M48中型坦克(11 702辆)。这一时期世界各国装备的坦克数量达十四五万辆,达到了二战末期的装备水平,成为百年坦克发展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美国的M48中型坦克

1960-1969年间发展的坦克为战后第二代,特点是主战坦克出现,也称为第一代主战坦克。国内外也有专家学者将第二代坦克的截止时间延长至1979年。尽管在二代坦克断代时间上有10年的分歧,但军界和坦克行业的专家学者将主战坦克出现的时间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坦克的断代时间还一致的。主战坦克,可以定义为具有现代技术特征、在战斗中担任主要作战任务的战斗坦克,是现代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和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随着主战坦克的出现,各国已不再发展重型坦克。这个时期典型的坦克是美国的M60坦克、英国的“酋长”坦克、德国“豹”1坦克、法国AMX-30坦克和苏联的T-62坦克和T-64A坦克。

1970年后发展的坦克为战后第三代,也称为第二代主战坦克。当然,国内外也有专家学者将第三代坦克的起始时间延长至“1980年以来”,其主要理由是80年代研制的坦克在作战性能上与六七十年代研制坦克有更加明显的断代特征。各国对坦克代的划分也存在分歧,例如美国将1981年装备部队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及以后的改进型称为第三代坦克。而苏联(俄罗斯)则将1973年定型装备部队的T-72坦克及其后来研制和改进的坦克称为第三代坦克。例如在《俄罗斯军事百科全书》坦克条目中称:T-64A改进型、T-72和T-80(相应的T-80UD、T-90和T-80U)主战坦克提高了战斗效能,保持了与北约国家战后第三代坦克——美国的“艾布拉姆斯”(M1A1)、德国的“豹”式(“豹”2A4)、英国的“挑战者”2、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大致相同的作战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将第三代坦克起始时间定为“1970年以来”的理由相对要充分一些。如果硬要将“1980年以来”作为第三代坦克的起始时间,不但苏制T-72坦克(1973年)和T-80坦克(1976年)不能列入第三代坦克行列,而且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1979年)和德国的“豹”2坦克(1979年)也无法列入第三代坦克行列。

美国M1A2 SEP主战坦克

我国坦克发展,到目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了三代装备。第一代坦克采用仿制模式,通过消化吸收苏联援助的T-54A坦克,制造出第一种国产坦克——59式中型坦克(1959年装备部队)。而后又自行研制了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在59式坦克基础上发展了69式和79式中型坦克。第二代坦克采用引进、改造相结合的模式,推进了坦克更新换代和配套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我国坦克技术的发展,结合引进国外技术,发展了88系列主战坦克(1988年定型),其中包括88A/B/C三个型号,因88C坦克改进项目多,性能提高幅度大,后来被命名为96式主战坦克(1998年定型)。96式坦克采用第二代坦克底盘,具有三代坦克的火力性能和防护能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二代半坦克。第三代坦克在多个领域技术全面进步,尤其是99式坦克的定型(1999年),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坦克研制成功,成为了中国坦克事业的里程碑。99A2主战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信息力等方面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波兰和英国合作研制的PL-01主战坦克

第三代坦克的技术特点是:

一是火炮威力显著提高。火炮口径增大到120毫米或125毫米,弹药威力显著提高,采用了综合式火控系统,具有自动跟踪目标、射击反应快、首发命中率高等突出优点。夜战能力显著增强,可以在昼夜间向3 500米以内的运动目标开火,命中率高达80%,能击穿500毫米厚的钢装甲。

二是机动性大幅度提高。二战末期坦克发动机的功率约为367.5千瓦,如今坦克发动机的功率已经达到1 102.5千瓦,提高了两倍。再加上先进的动液式或静液式变速箱和高强度扭杆悬挂装置,使得坦克在通常的起伏地形上也能急驶如飞。现代坦克能在5米的水底下潜渡,而其他的地面兵器是做不到。

三是防护力显著增强。坦克装甲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先后发明了复合装甲、爆炸反应式装甲、主动装甲、贫铀装甲等,主动防护系统的应用更使坦克防护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得“装甲与弹药”之争的天平开始向装甲一方倾斜。虽然不能说是“坚不可摧”,但通常的反坦克武器很难击穿现代坦克的正面装甲。

到20世纪末,坦克已发展成为包括各种战斗车辆和保障车辆的庞大装甲战车家族。各国所拥有的装甲战车的数量、质量和信息化,已成为衡量其陆军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能独立研制坦克的国家有20多个,100多个国家军队装备和储存了各型坦克10多万辆,并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

纵观整个20世纪,坦克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机械化战争理论,主导思路是增大火炮口径、增加发动机功率和增厚装甲。然而,现代战争形态在持续变化,机械化战争时代渐行渐远,信息化战争大潮势不可挡,坦克这种机械化战争的王者,必须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变化而变化,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和军队使命任务变化而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新研发坦克的脚步明显放慢。一方面,这是由于世界范围内的冷战结束,爆发大规模地面战争的可能性减小;另一方面,第三代主战坦克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战术水平。通过持续的现代化改进升级,还可以继续服役到2035年前后。例如美国陆军计划对20世纪80年代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和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进行升级,同时也研制计划2035年服役的“下一代战车”。英军也计划对“挑战者”2坦克进行重大技术升级,使其服役寿命延长至2035年。

2016年10月3日,通用动力公司在美国陆军协会年度会议上展示的“格里芬”概念战斗车辆。

坦克前程似锦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社会只要还有“战争这个怪物”,就会有相应的武器装备。航母可以称霸海洋,但总不能开到陆地上来;战略轰炸机和核武器,可以将某个地方夷为平地,但最终解决战斗,占领地面阵地,守住地盘,还是要靠坦克为首的装甲战车和步兵冲上去。正如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在描述装甲部队在伊拉克战争的作用时说:“没有人说过像M1坦克和M2步兵战车这类东西已不需要了。这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们讨论的一部分。这些系统中有一些很有价值并对即将到来的未来也很有价值。”而到目前为止,可以替代坦克的兵器还没有出现。

所以,在经历伊拉克战争、俄格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后,军事家们对坦克的作用有了更新的理性认识,坦克发展再次进入活跃期。据美国媒体2016年12月中旬报道,在美国的最后一辆坦克离开欧洲3年之后,“艾布拉姆斯”坦克正在重回欧洲,成为美国对欧洲盟友们威慑“顽固俄罗斯”承诺的一部分。相关国家军队装备坦克的数量也在增加,例如德国国防部计划在数年内将装备“豹”2坦克的数量由225辆增加到320辆。印度计划向俄罗斯采购464辆T-90MS坦克;泰国和伊拉克也有意采购中国制造的坦克。

与此同时,一些坦克研制强国在未来坦克的研制上,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技术储备,有的已经给出了未来坦克的设想图或者试验样车,如:英国给出的“突击者”坦克,很适于城市作战;德国披露配装130毫米火炮的未来主要地面作战系统概念,由德国和法国联合研发;日本推出的10式坦克采用了多种革命性新技术;波兰和英国合作研制的PL-01主战坦克,号称是“世界上第一种隐形坦克”;俄罗斯在2015年5月胜利日红场阅兵式上亮相的T-14“舰队”坦克(音译“阿玛塔”),采用无人炮塔式结构,定会对未来坦克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美国计划研制2035年服役的“下一代战车”。中国第四代坦克也已初露端倪。事实说明,以坦克为典型代表的地面突击装备的发展又进入新一轮活跃期。

俄罗斯T-14“舰队”主战坦克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全新的坦克,如:顶置炮塔式坦克、双乘员坦克、单乘员坦克、隐形坦克、全电坦克、装电磁炮的坦克乃至机器人坦克等,将会陆续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责任编辑:安晨 PN104]

责任编辑:安晨 PN10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