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总说装甲|讲四代坦克 从看懂坦克“划代”开始


来源:凤凰军事

纵观坦克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和性能上的改进,都是随着作战方式的改变产生的。新研制的主战坦克一般服役期限为30年左右。目前现役的99式坦克是世纪之交时刚刚装备部队的,也就是说,中国四代坦克的服役时间应该在2020-2050年左右。

教你看懂坦克如何“划代”

刘晓峰

坦克登上人类战争舞台己逾百年。与一百年前相比,坦克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体现在坦克各主要分系统的性能剧变性的提高,而且在设计理念也发生了本质区别。这些变化从表面上看是零部件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但根本上看,却是由坦克在战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苏联时代的T-54/55坦克装甲集群。

如今坦克“划代”的概念起源于二战之后。上世纪50至60年代,第一代坦克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大规模战役中完成步坦协同作战,因此其机动性能并不是很强,一般时速只有50千米/小时左右。装甲以均质装甲板为主,拼的是单一的厚度。武器也相对单一,能只要能掩护步兵冲锋就足够了。

当时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作战经验均来自二战。直到1969年的珍宝岛反击战期间,苏军的作战模式仍然是步兵与坦克相互掩护冲锋。而越南丛林中手持中国援助的“40火”(40毫米火箭筒)的游击队员,也让美军的一代坦克吃尽了苦头。

到了上世纪70至80年代,很多军事强国研制和装备了二代坦克,从四次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中坦克的运用来看,新的战争形式给二代坦克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首先要能够配合机械化步兵快速机动,以当时兴起的轮式步兵战车为例,其最大速度己经可以达到70干米/小时左右,所以坦克的最大速度必须大幅提高,才能够追上步兵战车的速度。

而且在那个年代,各种新型反坦克武器相继问世,使坦克的防护手段由一代坦克时期单一依靠匀质钢板装甲向复合装甲、反应装甲进化。此外,二代坦克的电子化程度也比一代坦克提高了很多,为了让坦克能够在行进中射击,很多二代坦克都装配了火炮稳定装置,再加上夜战系统和弹道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使二代坦克的作战性能比一代坦克高出数倍。

时值冷战巅峰,东西方阵营都有“打核战争”的战略判断,世界各国新研制的坦克和装甲车辆都装配了三防系统(核生化),这也是二代坦克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

海湾战争中,M1与T-72上演了大规模坦克战。图为美军战后摆拍。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各军事大国根据自己的需要,相继开始了三代坦克的研制工作。为应对苏联配备穿甲弹的坦克集群的冲锋,以美国和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研制三代坦克时特别注重提升坦克的正面防护。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饱受巴勒斯坦武装来自各个方向的攻击,新研制的“梅卡瓦”则强调各个方向的防护能力,在没有美国贫铀装甲和缺乏稀有金属的情况下,以方采用独特的隔舱式设计,也使“梅卡瓦”获得了非常理想的防护效果。

然而此时,坦克面临的威胁不仅来自地面,更来自于天空。坦克和装甲车辆的侧面和顶部一般防御能力比较薄弱,这也成了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重点,挂载反坦克导弹的武装直升机几乎成为了“坦克克星”。因此,三代坦克不得不提高机动性,并加装主动防御系统,以应对更多新的威胁。

当时西方国家有一个衡量坦克灵活性的硬指标,就是测试坦克从怠速状态到跑完32千米的具体时间。这个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让坦克在躲避反坦克导弹时有更高的胜算。因为当时主流的反坦克导弹大多是有线制导,射击距离短且速度较慢。后来随着反坦克导弹性能的不断提高,这个标准也被不断修改。

直到射程更远、速度更快的反坦克导弹出现,坦克的命运又被寄托在了主动防护系统上。中国在研制99式主战坦克的时候,祝榆生总师就考虑到这些问题,提出了“系统取胜”的概念。99式主战坦克加装了激光观瞄压制装置,对付来袭导弹时不再和西方坦克一样,比谁的装甲厚,而是直接压制对方光学制导装置——这样的设计理念和新技术应用是真正的国际首创,也同时为中国未来发展第四代坦克、提高坦克防护性能开拓了思路。

99式主战坦克首创激光观瞄压制装置。

随着火炮口径的加大,弹药体积也随之增加,再加上三代坦克加装了各种附加装甲和电子设备,使总重量提高到了55到60吨级,需要配备1200到1500马力的发动机。但发动机功率越大,扭震、喘震的现象也就越严重;而且接近60吨的坦克配备大功率发动机,对于坦克的传动系统也是不小的考验。

中国在研制三代坦克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传动扭杆断裂的情况,几经改进设计效果都不明显。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西方主战坦克的发动机和传动装置采用了大量的弹性部件连接,后来中国三代坦克也采用了相应的技术并加以改进,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和美国的三代坦克有机会接受实战检验。如果说一代坦克与二代坦克对决时,还能靠数量取胜,那么海湾战争中M1坦克的所向披靡,则令伊拉克人同样的想法完全落空。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美军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但更多还是要归结于二代坦克与三代坦克间的惊人差距。

1991年2月27日,巴士拉以南爆发的100小时地面战斗中,作为二代坦克的T-72只装备了第二代微光夜视仪,最大探测距离仅为800米,烟雾条件下还要打折扣。而M1装备的热成像仪在夜间或烟雾条件下的最大观测距离是3000米,并能够识别1500米以内的目标。M1还装备有双向火炮稳定装置,可以实现“边走边打”,新的火控系统则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双方对决的结果就是伊拉克以0:200的战绩惨败。

车臣战争中,俄军参战的T-72B坦克虽不是当时的世界最强,但与装甲装备为零的车臣武装比起来,仍然占尽了优势。但是据《红星报》报道,1995年2月初参加车臣作战行动的2221辆坦克装甲车辆到2月底就损失了225辆,其中主战坦克占26辆。在格罗兹尼战斗中,一辆T-72坦克同时受到来自几个不同方向火箭弹的袭击,这些手持RPG的武装人员从隐蔽处突然钻出,发动袭击。笨重的125炮毫无用武之地,直到后来一些胆大的坦克兵钻出炮塔,用高平两用机枪才打得对方不敢露头。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是目前三代坦克在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实战应用,虽然距离1991年的海湾战争仅仅过去了12年,但M1A2坦克在战场上遇到的对手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伊拉克战争中,没有出现1991年的坦克之间的大对决,取而代之的是人与坦克间的较量。

如今遥控武器站已经成了各型装甲车辆的城市战标配。

据一位参战的美军士兵的讲述,他们乘坐M1A2坦克外出时,最担心的是隐蔽在街区某个角落的武装人员突然发起攻击。但与车臣战争中担心坦克殉爆的俄军士兵不同,美国人对M1A2坦克的防护能力有信心,怕的是履带被炸断。一旦坦克丧失了行走能力,火炮和并列机枪又派不上用场,也没人敢露出头去操作炮塔机枪,迎接全车成员的往往是被俘虏的厄运。

这位美军士兵讲到,如果他们当时能够拥有一部遥控机枪,就完全能够避免被俘事件的发生。即使履带被炸断,也能坐在坦克里靠遥控机枪使武装分子不敢靠近,为等待救援人员到来赢得足够的时间。

纵观坦克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和性能上的改进,都是随着作战方式的改变产生的。新研制的主战坦克一般服役期限为30年左右。目前现役的99式坦克是世纪之交时刚刚装备部队的,也就是说,中国四代坦克的服役时间应该在2020-2050年左右。

在这期间,中国陆军面临哪些新的作战任务?战场环境还要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四代坦克方案选型和各项技术指标的设定。那么未来坦克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咱们下期接着聊。

[责任编辑:安晨 PN104]

责任编辑:安晨 PN10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