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莹
2015-12-13 第443期
联合国气候变化署“一姐”菲格雷斯、秘书长潘基文、法国总统奥朗德共贺巴黎协定达成,图片来自路透社
11月24日,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前一周,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在华盛顿召开了一场在线记者会。
第一个问题来自美国目前风头最劲的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记者安德鲁·瑞斯图西亚(Andrew Restuccia)。这个微妙的问题,体现了一个资深记者的老到:
“美国政府是否成功地‘管理’了人们对巴黎会议的期待值?”
是的,直到巴黎会议开始前,还有很多人在担心,《巴黎协定》很可能只是一纸空文。
哥本哈根洒下长长的阴影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会导致地球出现可怕的升温: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很多地方将被淹没;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更加频繁;一些地方出现可怕的干旱,另一些地方会出现史无前例的洪水;部分生物将可能灭亡,对食物链的影响将导致人类的食物出现短缺……
在科学家的持续呼吁下,各国1995年在柏林举行了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人类意识到,空气没有国界,只有全人类一起携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的后代才能有一个可以继续生存的地球。
然而全球近200个国家,贫富、大小各不相同,要取得一致意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年,各国代表聚在一起吵啊吵,结果却乏善可陈。
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只有发达国家有减排的法律义务。但美国因为国会不同意而退出,加拿大、日本也相继退出。尽管这是第一份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减排协定,但其效果相当微弱。
拖延了14年后,到2009年,人们终于决定,全球要在哥本哈根签订一份包含所有国家的减排协议。
人们对哥本哈根翘首以盼。
可惜,哥本哈根会议在严重延迟后,终于崩溃。一个“从上而下”让各国“分配”减排指标的体系,遭到各国抵制。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最后时刻赶往“救场”,都没能挽回颓局。
最终,就像一场丑陋的离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相指责,所有人都怀着满心愤怒和失望离开。
“哥本哈根的失败,让最坚定乐观的人都感到脊骨发凉,”六年后,法国总统弗朗德回忆说。
2011年在南非德班,在艰难谈判后,各国终于同意,2015年要在巴黎“重做哥本哈根的功课”,签订从2020年起生效的全球减排协议。
德班之后,每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照常进行,谈判进展却乏善可陈。在卡塔尔的多哈,在波兰的华沙,在秘鲁的利马……年复一年,代表们在彻夜谈判后疲惫离去,背后是NGO一片鼓噪。
一年前,利马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决定,让各国自己确定减排目标,不再采用像哥本哈根那样“自上而下”分配指标的办法。
让各国自己决定?当时全球媒体的标题,大都是:“巴黎协定会有,但很可能只是一纸空文”,言下之意就是:“有什么鸟用”?
今年,为准备巴黎会议,各国代表们已经开了四次会。四次会下来,作为主席国的法国人都慌了。
最后交给巴黎的协议文本长达51页,还有一千多个括号——括号意味着:此处无法达成共识。
中国和印度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
“如果没有中国加入,任何全球性减排协议都没有意义,”这是与会各方早就达成的共识。
不过,在中国,很多人觉得“气候变化”是个遥远的话题。
美国著名独立民调机构“皮尤(Pew)研究中心”11月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只有18%认为气候变化是严重问题,是世界上最不关心气候变化的国家之一。在美国,这个比例高达45%,欧洲比例为54%,整个亚洲的比例为45%。
“气候变化?那是下一代的事,我们这一代还在担心雾霾呢!”一位北京市民如是称。
两周前的11月30日,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当天,离巴黎一万多公里外的北京,35个监测点中,19个监测点PM2.5浓度超过500,而世界卫生组织核定的健康指数是25。
“感到我们呼吸的空气都是看得见的!”那天,不少北京市民的朋友圈都在发“十面霾伏”。
从科学上说,雾霾和气候变化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但二者有一些共同的元凶,比如烧煤,比如落后的钢铁业。
绿色和平调研发现,河北的空气污染以煤烟型颗粒物为主要特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其中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就是钢铁行业。
图片:唐山迁安市西面的钢铁厂。图片来自绿色和平
在气候谈判中一直与中国立场相近的印度,却有73%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严重问题。
但在印度政府看来,发展经济、消灭贫穷比应对气候变化更为重要。印度政府称,将在2019年前将燃煤量翻倍,并且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应该由发达国家来承担。
在本次巴黎大会中,印度一直被认为是“最难搞定的”。
巴黎大会开幕前,印度总理莫迪在《金融时报》上撰文称:“正义的要求是:我们只有一点点碳排放空间了,应该允许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多人仍处于发展阶梯的第一阶段,他们的机遇,不应该被少数人的生活方式所排挤。”
在巴黎谈判中,最大的分歧就是“区别”。
中国、印度都一再强调“区别”。这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当年依靠化石燃料实现富裕的发达国家,必须继续肩负减排、出资等责任,“其他安排在道德上都是错误的,”莫迪在《金融时报》的文章中称。
而发达国家则尽全力希望废除《京都议定书》中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二分法”。他们认为,所有国家应该遵循同一体系的标准,尽管可以根据各国能力情况给予“灵活性”。
既然减排目标都是自己决定,发达国家认为,对各国减排成效,应有一个“衡量、报告和核实”的过程,应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来评审。
而发展中国家则担心,这样的“评审”过程对各国有“干涉性”。
“雄心联盟”的浮现
巴黎大会开幕当天,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印度总理莫迪等150位国家元首到场表态。
大家的话都说得很动听。但谈判室内,仍然是谁也不肯让步。
谈判第一周过去后,草案文本仍有多达939处未有共识。
谈判进入第二周。许多会议开始采取闭门形式。记者和NGO观察者被挡在门外,只能焦急地在场内到处打听小道消息。
周二,在世界一流媒体中最为关注气候变化的英国《卫报》报出独家新闻,称欧盟、美国和79个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国家组成新集团——“雄心联盟”,其诉求是要求巴黎协议达到最高减排力度。
这个集团涵盖超过100个国家,在参加此次会议的近200个国家中,数量过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不像过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这样明显的阵营分野,这个新集团涵盖了穷国和富国,但中国和印度不在其中。
“如果巴黎协议只是一张没有力度的白纸,我们宁肯不要,”在周三下午首次正式“亮相”的发布会上,“雄心联盟”主脑、马绍尔群岛外长德布勒姆称。
周五下午,“雄心联盟”再次召开发布会。
“昨晚,我坐在谈判室中,听见有些人企图把文本中的力度降到最低,包括删除长期排放路径等,”“雄心联盟”主脑德布勒姆称,“所以我们再次来到这里,向全世界大声宣布,我们不会接受删除这些字句。我们不是来这里签订一份没有实际意义的协议的。这就是我们的红线。”
“所以这台上的每一位部长,他们都曾直视我的眼睛,告诉我:他们将并肩战斗,保卫这份协议的力度。我们也已对愿意加入我们的瑞士、冰岛、加拿大、塞舌尔、智利、斐济、卢森堡、菲律宾和格林纳达表示欢迎。”
“我们中的许多人,从昨晚一直工作到今天早上四、五点,如果保护力度需要我们今晚仍然要工作到明早四、五点,没问题。”
而这场发布会上,最大的新闻是:“基础四国”中的巴西也加入了该联盟。
在发布会上,巴西部长的声明被读出:“如果你想要应对气候变化,你需要雄心和政治意愿。巴西骄傲地加入雄心联盟。”
像第一次发布会一样,这次发布会也只有两个提问。其中一个记者问的是:“为什么中国、印度和南非没有收到加入雄心联盟的邀请?”
“我们欢迎其他国家加入。我们希望他们会带来更多减排力度,并且支持我们这个团队最初建立的初衷,”德布勒姆说。
“雄心联盟”发布会后一个半小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也召开发布会,坚定地认为“雄心联盟”只是“作秀”。
“我们只是在几天前听说这个所谓的雄心联盟,当然媒体给了很多关注,但我们没见到他们真的为加强减排力度做了什么事,所以这只是某些成员的作秀吧。”
最后的焦灼等待
周五晚的埃菲尔铁塔,提醒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没有第二方案”。来自法新社
为了弥合分歧,各国谈判团队在周三、周四、周五连续通宵工作。
会议原定在周五下午六点结束,不过,在过去20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几乎从来没有按时结束过。周五,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取消了原定的公开大会,让各国代表闭门磋商。
美国总统奥巴马则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了电话。在此之前,奥巴马已经与印度、法国和巴西领导人通过电话。
“我本来想周五晚上提交协议草案的,现在只能拖到周六上午九点才能提交了,”周五,焦头烂额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疲惫地宣布。
实际上,会议拖到周六中午11:30才召开。
法国总统奥朗德亲自出席。
“历史就在此刻,我们现在只差一步,”他说,“我们应该再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一个月前的今天,巴黎遭到了恐怖袭击,法国希望大家通过这个历史性的协定。一个城市改变世界的机会是很罕见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奥朗德讲话后一个小时,由法国作为主席国亲自拟定的协议文本,在会场上发给大家。
看到文本后,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主任李硕,这个因多年研究案文而显得有点木讷的“宅男geek”,不禁喜形于色。
“如果这份文本能通过,我们的历史使命就达成了!如果真的能通过,我要给每个人买酒喝!”
“法国在文本中兼顾了减排力度和支持、能力建设、资金,并且最大限度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文本并没有像我们之前有顾虑的那样被显著削弱。”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被NGO们称为“阳光条款”的、关于透明度的协议:所有国家都要对减排和资金情况进行汇报;各国要定期提供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等信息;所有国家都将遵循“衡量、报告和核实”的同一体系,但会根据发展中国家的能力提供灵活性;对提供资金和减排情况,会有第三方的技术专家审评。
大会组织方称,下午3:45分将开大会讨论这个最终文本。再后来,会议被改期到下午5:30。
下午四点多,法新社发稿称“印度、中国、沙特均对协议文本表示满意”。
下午5:30分,能坐数千人的大会场已经满满当当。人们焦急等待,但直到7:15分,满面疲惫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才坐上主席台。
人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我看见全场的反应,我看到都是积极的信号,我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巴黎协定》通过了,”他敲下手中那个绿色的小木槌。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木槌,但它能做伟大的事情,”他还没有忘掉法国人的幽默。
“《巴黎协定》显然不完美,但它比我们一直担心的最糟糕结果,已经好太多,”一位追踪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多年的路透社记者告诉凤凰网。
除了关于透明度的“阳光条款”,《巴黎协定》第一次将气候公正、人类权益、妇女权利、减贫灭贫、食物安全、代际公平等议题纳入其中;在最后一刻,已经被拿出草案的人权规定也被重新写入协定。
“今天,我们可以直视我们孩子、孙子的眼睛,我们终于可以——在这么多年的讨论和延迟之后——告诉他们我们合力将一个更适合生存的世界交给他们,以及未来的时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终于有了一份协定。这是一份很不错的协定。你们所有人,应该感到骄傲。”
“如今我们必须继续并肩战斗,并把巴黎精神带到对这份协定的落实中去。明天就开始工作吧,”他说。
(凤凰网:孙莹)